(见谷8:32) 耶稣却斥责伯多禄所体会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谷8:33)教宗方济各因此强调绝不能忘记一件事,那就是天主如同浪子比喻中的父亲那样慈悲为怀。
按照《出谷纪》的描写,她们的抉择做得出奇地爽快、坚定:“收生婆敬畏天主,没有照埃及王的吩咐去做,保留了男孩的性命”。
为此,《圣经》记载,当耶稣看到富贵少年为财富面带愁容,忧郁地走了,(谷10:22)耶稣便发出了“骆驼穿过针孔,比富有的人进天主的国还容易”的感慨(谷10:25)世界和人生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却永无止境。
(谷八29)让我们学习接受祂的凝视,并且以祂注视我们的方法仰望祂。耶稣定睛看著富贵少年,就喜爱他(参阅:谷十21);匝凯爬到树上一睹主耶稣风采,而耶稣抬头看他,四目相接。」
他知道我们心志固然刚强,但肉体却是软弱的(谷14:38),加之仇敌魔鬼,如同咆哮的狮子到处巡游,寻找可吞噬的人(伯前5:8),所以他让我们常常醒寤、祈祷而免陷诱惑。
及后,教宗保禄六世在《为牧养》宗座牧函(1972)中明确指出执事“为服务”本质的依据:执事职是主基督本身作为“来不是为受服侍而是服侍人”(谷十45)的圣事标记,是基督仆人活生生的标记。
世界的环境或许更加有利人类的生存,洪水、地震、饥荒、瘟疫或许将大为减少乃至绝迹,而不是“地要生出荆棘和蒺藜……”(创3:28)伯多禄三次背主,其罪行之重不亚于犹达斯,当鸡叫三遍他“想起耶稣给他所说的话”(谷14
如果那些信赖他的人终究会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和行动的话,那么,这种必要的悔改(metanoia见:谷1:15)将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人的生活中。
这也自然地使我们想到圣经出谷纪中描述以色列子民走向预许的福地之路,这从奴役走向自由的漫长旅途,预示了教会最终与主相遇的旅程。
祈祷中主要选用圣咏66:1-12(称谢主的救恩)和谷4:35-41(平息风浪),圣咏主要向众人阐述在危难困苦中,是天主对我们的考验和磨练,不管过程如何,最后仍会使我们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