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彼此相爱是救主基督的命令我们所信靠的基督,为了救我们这些有罪的人,他道成肉身——降来尘世,为救赎我们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由此平息了天主因公义对人产生的愤怒。
他们认为“一个人成为基督徒,不在于他恪守宗教形式,而是切实地做人,在今生此世生活中积极分担上帝的苦弱”(刘小枫:“分担上帝的苦弱”,见《走向十字架的真》,146页,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教理752)教会诞生于基督为我们的得救而完成的自我交付,这交付提前在最后晚餐厅中建立的圣体圣事中实行,在十字架上被刺开的肋膀而诞生,又在十字架上完成。
小时候,母亲经常请神父来家里做弥撒,也是在这个时候,张培灵对信仰有了了解,每天跟着母亲祈祷,八九岁时便开始领念玫瑰经、领拜苦路。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回归到耶稣在十字架上牺牲的盟约,相信「罪恶在那里越多,借着耶稣基督,恩宠在那里也越格外丰富……」(罗五20-21)。
岂能眼望着生活愈来愈逼仄的弱势群体挣扎在社会的边缘,为找工作而愁眉深锁,甚至为讨要自己的血汗钱而受到种种刁难和迫害,甚至被砍断手指,……却视而不见疲倦不堪的他们,反而弯起像弓的舌头
他们这批极少数的基督徒,不单没有像一群无牧人的迷羊四处流散,反而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结不可力敌的团体,以致在可怕的压迫残害之下,他们竟然强过整个罗马帝国的力量。
“沈亚之得到秦代的地理志书,说:“如果像崔九万说的那样,哎呀,弄玉既然是神仙,怎么又会死了呢?”这是他无法破解的心灵迷团,也是今人尚在求索探微的幽渺难题。照说人只能死一次,死了又死是不可能的。
【路17:6】「主说:‘如果你们的信德像芥菜子那样大,即使你们对这棵桑树说:连根拔起来,移植到海里去吧!它也会服从你们。’」
事实上她对礼仪的每一个范畴都喜欢,像感恩圣事、入门圣事,也都有涉猎。谈到礼仪空间及圣艺研究的意义,她指出:此二者是用无言之教、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礼仪和信仰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