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耶稣同时代的有些人的反应,那是圣路加的有些弟子的反应,那也是我们这时代的有些基督信徒的反应。比喻中的长子认为自己是父亲的忠诚仆人,事实上确是如此。他觉得父亲对弟弟的热烈接待伤了他的心。
主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战胜了死亡,带来了复活。因着主耶稣,在死亡中依然有希望;在死亡中依然有生命。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记得,强大的天主是我们基督徒的靠山。
修道人通过朝拜圣体中的基督而获得神恩,做一个充满神恩的人,进而分辨天主的旨意在哪里,效法德兰对基督爱的渴望。
基督徒在“喜乐主日”的喜乐包含两个内容:一方面,我们等待庆祝主耶稣基督的圣诞,庆祝天主子两千年前降来人间,将救恩带给了我们,使我们基督徒成为“与主同在”的有福的人;另一方面,我们等待着主耶稣基督的“第二次来临
纵观在教会两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为信、望、爱做出最有力见证的就是殉道者,他们因着对基督的信仰,甘愿为了忠于上主而舍身致命。
作为基督信徒,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因为只有听从内心的声音,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终身热爱的事情,并源源不断投入其中。
你们是天主的当下”(《生活的基督》宗座劝谕,178)。你们必须了解这份生命礼物需要慷慨及忠信的响应。
保禄宗徒说:我只以认识我主基督为至宝;为了祂,我自愿损失一切,拿一切当废物,为赚得基督,为结合于祂(斐3:7-8)。
(箴12:25,13:12)那些九泉之下因贫病交迫吞恨而亡,因分配不公而怨入骨髓的冤魂野鬼姑且勿论,如今因无路可走,双手按住刀口,弃正走邪铤而走险的人谁又能数得清!这又是另一类丧亡灵魂的人。
这篇讲话以《论宗教问题》为题,收入了《江泽民文选》。我学习这篇讲话,认为要把握宗教问题的三性:根本是长期性,关键是群众性,特殊的复杂性。这三条,应该作为我们看待宗教问题的基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