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他们细腻的爱心,待人的真诚,想不吃苦都不好意思。汪主教充满感恩地回忆说。
爱人,如果只是表达爱心,发放救济物质,或者安慰与鼓励等等,几乎每个人都能做到,也乐于完成。然而,有困难的爱人,被伤害的爱人,甚至面临着死亡的爱人,有几个人愿意继续呢?
往日没有积德行善;二、不能包容别人、心胸狭窄;三、情绪不稳定,容易生闷气;四、口无遮拦,说话太多;五、有洁癖,不够接地气;六、不愿意做繁琐的事,好逸恶劳;七、喜欢喝酒,过度伤神;八、喜欢熬夜,不懂得养精蓄锐;九、爱心不够
正如上海大学李向平教授所言,由于这些老板基督徒既拥有一定的组织权威,同时又具有他们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们在其职业行动与信仰层次上加以组织的共同体行动,无疑就建构了一种以职业共同体为基础的信仰群体和团契方式
外表看来她只是一个普通修女,一生行动没有奇特出众之处。她只是小事情上,日常生活上,处处翕合主旨,只是尽好自己的本分,人人都可成圣。这就是德兰成圣的特点。
特别是当我们从「礼仪是教会行动所趋向的顶峰,同时也是教会一切力量的泉源」(《礼仪宪章》10)此一观点来看我们地方教会的圣体大会,所沿用的今年国际圣体大会主题:「感恩(圣体)圣事:与基督及他人的共融」,其所呈显出来的核心意涵
我们的爱德行为固然重要,但最有力的滋养是礼仪的参与,特别是感恩圣祭的参与;因为这是教会行动所趋向的顶峰,同时也是教会一切力量的泉源。对人的爱德不能取代对天主的朝拜。
这是我们能够有所行动的一天。当我们说天主创造了光,这意味着天主创造了这个世界为一个知识和真理的空间,相遇和自由的空间,善和爱的空间。物质基本上是好的,存有本身也是好的。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跟随基督,以无私的爱和行动,来颂扬上主的爱。圣诞节是与基督相会,在我们生活中结出爱的果实的时刻。附小诗一首:圣诞之歌万籁无声夜色浓,漫空白雪压青松。圣婴子夜平安降,天使顿时喜讯通。
何况人为万物之灵,自然会用行动表达思念之情。传教士都是出家修道人,若父母逝世,内心肯定悲痛不已。假如对父母去世置之不问,那还不如动物,怎么和中国文化传统相媲美、相竞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