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中世纪一位法国贝居安修会的神学家玛格丽格·博莱特(MargaretePorete,1248-1310)曾经非常贴切地把天主描述为:亦远亦进(leLoingpres)天主超越一切感觉直觉
中世纪一位法国贝居安修会的神学家玛格丽格·博莱特(1248-1310)曾经非常贴切地把天主描述为:亦远亦进(LeLoingpres)。天主超越一切感觉直觉,正如我们的内心最深处。
巴伦西亚大会关注的议题是传递信仰,拉青格教宗强调,信仰在家庭里习得,并透过祈祷和基督徒的生活实践,日益增长、茁壮稳固。第六届世界家庭大会于2009年元月在墨西哥城举行。
首个见证人埃格莉亚(Egeria)最先在她的著作《旅程》中谈到鞭笞石柱。她讲述了383年在耶路撒冷的圣周五礼仪:“太阳还没升起;告别后,大家登上熙雍山,在鞭笞石柱前祈祷。”
可惜的是,即使这些「自力成功」的人愿意归功于生肖,星宿,磁场等等「新时代」思想的「最爱」,却就是不要归功于一个位格神。
我们看创世纪第22章中这样记载我们的“信德之父”亚巴郎献爱子依撒格给天主做全燔祭的过程。老人得到了天主的指示,把他唯一的爱子在天主指定的摩黎雅地一座高山上献做全燔祭。
换句话说,祂是那位“我们”,是的圣父的和圣子的神圣“我们”,是不同位格间维系的纽带,[2]也正是教会的统一原则本身,确实是源于几个位格的“唯一奥体”。
圣座新闻室主任,本梵蒂冈电台台长隆巴尔迪神父也在梵蒂冈电视中心“第八日”专栏发表文章,对教宗的传播日文告提出反省。
教会初期,很多异端都集中在天主的性体或耶稣的位格上(上个主日的“圣三节”我们已经提到一些),后来,有人开始质疑耶稣在圣体圣事中的真实临在,其中有名就是(今法国)都尔的贝伦加尔神父(BerengardeTours
半年之后,弟弟开始了文字福传工作,他开始写作了,一篇接一篇写个不停,虽然困难重重,还是笔耕不辍,他把文稿给神父教友看,征求意见,和我商榷,然后再反复修改,有时文稿一连改了四五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