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是牢固的,在我的脑海中还时时闪现出儿时的记忆:在我家的小东屋里,父亲用干草把教堂顶上的十字架、带有弹簧的蜡台、祭衣箱、圣石……埋得严严实实。
他在去年10月去世后,许多人感到有必要写自己对他的记忆,还有些人表明信赖他的祈祷:就是说他的形象得到了格外注意。
它融合了宗教情愫、历史记忆和集体参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非物质人类文化遗产。始于1258年这项传统始于13世纪。帕洛塔女士解释道,“这一切从1258年开始。
今年十月中,Prado团体的Tantol神父在神师进修班上介绍了教会传统上,尤其圣苏必斯(St·Sulpice)与Prado传统上的灵修辅导,使参与这得到不少启发与鼓励,希望他们能把国外行之已久的良法,
医学家说过:人的记忆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对一般小孩子来说,真正的长时间记忆应该是从5岁左右开始。我五岁以后的童年生活是在天主教堂,也就是从1947年开始,我对教堂的神秘感还是很模糊的认识。
而那些一开始就选择“不原谅”的人,即使实验中被要求不要回想其细节,那些记忆仍相当深刻。研究结果显示,人做出“原谅”的决定后,大脑会启动遗忘机制,让人忘记那些曾对自己不利的痛苦记忆。
地震等创伤事件对人的心理影响灾难的突发,在短时间内造成生命、财产的丧失,让人们很容易感受生命的脆弱,体会到世事无常,而消极的涌现生命无奈,生之无趣的消极情绪,特别是在灾难中自身受到很大的伤害。
那个幼年走进我记忆、少年时如超人守护我的舅舅,已去往天堂。这意味着余生,我都要与“不在身边的你”一起生活,被回忆和思念紧紧裹挟。一个瞬间、一个名字、一张照片,都能让我瞬间泪崩。
一方面,群体是力量的集中,另一方面,群体更是人之所需,而群体关系使人真正成为人。这也让我不觉地想到了那个令我记忆甜蜜的童年时代。
父亲离开已36个年头了,按常理应该记忆淡漠了,但他生前的音容还频频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强大的信号怎么也抹不去。真是寿终德望在,人去音容存。也许这是人们常说的亲情难以割舍的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