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它所处的位置,参观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次历史之旅,让人们仿佛回到旧时的耶路撒冷,体验维持城邦运转的宗教秩序。“当时这里被泥土覆盖,”博物馆馆长、方济各会修士阿里亚塔(EugenioAlliata)说。
我们必须承认,有时这个希望在我们心中没有位置。就像福音中的妇女们一样,我们也被问题和疑虑所笼罩,在这出乎意外的标记面前,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恐惧——“俯伏在地”(参见:4-5节)。
在出版弥撒经书时,宜把全国或全区的专有庆节,加插在通用日历中正确的位置上,至于地区性或教区性的专有庆节,则置于特设的附录中。
相反,宣讲必须给予天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优先给予天主,给予天主首要位置,给予他人欢迎天主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天主就在身边。我只是后面的背景。第三点:如何宣讲。
主教在大堂位置放上第一块基石,举行了奠基仪式。由耶稣会的西班牙籍艺术家范延佐辅礼修士参照了坐落于意大利罗马的耶稣会圣堂的设计图样。先由辅理修士马义谷,后由方济格会神父芒吉里督造。
这样的基督徒生活,最后,只剩下“个人的事业”,以及对“个人的崇拜”,却不见天主的位置。
1970年《罗马弥撒经书》保存近代改革后的仪式,简化了一些元素:删去「十二」这数目;在「合适位置」进行;省略一篇对经,简化其他;「何处有仁、何处有爱……」(Ubicaritas)移于呈奉礼品时咏唱;省略结束式
主耶稣强调要爱护弱小者,将他们放在人群的最显眼的“中间”位置。我们不知道福音中这位手枯的人是自己前来会堂的,还是法利塞人等故意为了试探主耶稣而带进来的。
登上高山,他们的眼界大开,看到了所有人的位置,洞察出人们的饥饿。“登上高山”,也预示着以“天主的视角”看待人们的生活和急需。群众的饥饿,一方面,是“身体的饥饿”,因为到吃饭点了,他们没有东西吃。
祂在我的生活和教会的行动中占据什么位置?我们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见证这希望,并向我们所遇到的人宣讲这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