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鼓励道:“让我们看福音中的西默盎和亚纳,他们年迈而孤独,但并没有失去希望,因为他们与主往来。亚纳从不离开圣殿,以斋戒和祈祷昼夜事奉天主(参阅路二37)。看,这就是秘诀:从不远离希望之源的上主。”
选自《依撒意亚先知书》和《马尔谷福音》的弥撒读经,向我们提出了这两大要点(参阅:依六十三16-17、19,六十四2-7;谷十三33-37)。
首个见证人埃格莉亚(Egeria)最先在她的著作《旅程》中谈到鞭笞石柱。她讲述了383年在耶路撒冷的圣周五礼仪:“太阳还没升起;告别后,大家登上熙雍山,在鞭笞石柱前祈祷。”
上主已经叫耶稣从死者中复活,亚肋路亚!当我们心怀这份希望,来面对那些在生命及感知世界中感到哀伤或对良善存疑的人时,便有力量去陪伴他们。
玛窦以“亚巴郎之子达味的儿子耶稣基督的族谱”(玛1:1)开始祂的福音,也开始整部《新约圣经》。这是一份希伯来圣经中已有的人名清单,以显示历史的真实性和人类生活的真实性。
——教宗在伯多禄广场对7万人阐明,天主的喜悦就是宽恕我们做主教的应该关怀神父,我们应该爱近人,而我们最近的人便是神父。
(约42:12)在创世纪中亚巴郎又是个很好的佐证,他不仅是显示财富和实力,同时表明着上主的祝福,在创世纪中第24:34——35节中,用亚巴郎仆人的话来说明这样的问题:“我是亚巴郎的仆人,上主厚厚地祝福我的主人
我建议她读第二遍要有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气,例如古经中的依撒意亚先知书,新经中的若望福音、保禄的书信等都是重点书卷;并要把喜欢的金句划出来,留作以后再细细品读。
1531年10月9日星期六,他顶着满天繁星去教堂领圣事望弥撒,当他路过台白亚克(Tepeyac)山脚下时天已破晓,突然听到一阵歌声,似鸟鸣又比鸟声圆润悦耳,他好似到了天堂。
这部全集是从梅瑟到最后一位宗徒若望,经过长达1400年左右的时间,由一个庞大的作者群在不同的地方(欧、亚、非三洲)、不同的时代(从公元前1300-公元100年左右)、不同的文字(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不同的环境之中逐渐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