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11:28)这些话就是他对我们每一位所说的,他希望我们每人都轻松地活好每一天。然而我们似乎不放心耶稣,不愿意把担子交给耶稣,宁愿自己承受一切痛苦。
我们深知主耶稣留给我们的最大诫命是爱的诫命:全心、全灵、全意爱天主,以及爱人如己(参阅:玛廿二37-39),即我们蒙召爱主爱人、施行爱德。
(玛26:39)所以,基督整个救恩工程都是在执行天父的旨意,因为天主父不愿看我们丧亡,他愿意我们重归他慈爱的怀抱。基督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为我们死了,这证明了天主怎样爱我们(罗5:8)。
(玛6:26)我们做了我们该做的,其他的就交到天主手中,把家人交付天父的爱中,岂不是最安全的吗?其次,喋喋不休是充耳不闻造成的。相声演出中,有捧哏和逗哏两种角色,一来一往,有问有答。
因为,耶稣愿意青少年永保童心无邪,不被世俗的尔虞我诈、邪欲熏心所玷污,他也愿意每个人都活出孩子般的纯洁和率真:你们若不变成如同小孩一样,你们绝不能进入天国(玛18:3)。
(玛:15:21—28)忍辱向神,痴心不改,使耶稣深为感动,压抑良久的慈爱之泉涌流而出:“女人,你的信德真大。”他的女儿也在此刻痊愈。
乙:耶稣明明说过:只把一杯清水给人喝,也会受到赏报(玛十42)。
当主耶稣在离开世界时,回归天父家乡时没有许诺跟随他的人会一帆风顺,万事亨通,只许诺“我将与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20)。有了这样的许诺,为我们这些献身于天主的人就已足够了。
(玛13:24—30)莠子和麦子的比喻是玛窦福音七个有关天国比喻中的一个。它是伴随播种者的比喻而出现的,同样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莠子和麦子相互冲突对立的背后是人的对立:家主和仇人。
圣经当中也有涉及到炼狱的章节,如加下12:42—46;玛5:26;玛12:32;格前3:10-15,(读者可以自己查经看)也都间接地提到和证实了炼狱的存在,其实最重要的证据是传承的作证,我们教会一直都有为亡者祈求天主宽恕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