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们认为,这些在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上基督徒款待的地方应成为外在的迹象,为朝圣者提供服务和指引,帮助他们寻找灵修道路,同时也与堂区和团体合作,让他们在那里找到被接纳的地方。
导师曾告说:做神父15年后才知道什么是做神父,是一个慢慢从外在进入内心的认识:前5年注重成就(盖堂数目、领洗人数)、再5年就要小心人际关系———人会有空虚感,但人与人之间千万不要互相利用;不要过分依赖个人
修路的人知道这里周围都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有一个无所不在的天主管着呢,他们已经把道德内化了,不用外在的提防了。
能左右我们的选择,绝不只是外在的因素与规则(可惜,这却是我们现时教育所着重的),而是背后的价值。何谓道德?道德与我们如何察觉自己,察觉他人及这个世界有关。当我们回答“我们该做什么?”
正如一位诗人所感叹的:“我们用心血滋养了外在的浮华,但却荒芜了内在的心灵。”作为有信仰的我们,必须常常牢记圣灰礼仪当日神父为自己额头抹灰时的经文:“人呀,你要记着你原出于灰土,将来仍要归于灰土!”
然而这也仅仅是敬神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用心神敬拜,因为离了内心的崇敬,外在的形式便没有任何价值。
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千百年来,春节的外在形式也在经历着不停变化,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永远停留于繁琐的细节之中。
就如人虽然需要衣服遮体打扮,但任何外在的装饰都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喜乐,不能治愈人内在的病,同样的,我们的社会需要给人提供全方位的食量,至少允许人们寻找精神的安慰与治愈。
就如人虽然需要衣服遮体打扮,但任何外在的装饰都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喜乐,不能治愈人内在的病,同样的,我们的社会需要给人提供全方位的食粮,至少允许人们寻找精神的安慰与治愈。
但由实际情况看,所有的迎新举措皆围绕着显而易见的外在层面,却忽略了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人格素养等方面的除旧更新,这由节日期间的种种迹象即可窥豹一斑:大街上的好多行人手中的果皮杂物依然随地乱扔,虽然垃圾箱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