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接着设了一个比喻,一个仁慈的君王赦免了仆人欠他的巨债,但仆人虽被宽恕,却拒绝宽恕自己的同伴。教宗强调,比喻中的君王是位仁慈的人,他动了怜悯之心,就免除了那个哀求他的仆人的一切巨债。
那个败家的荡子回家后,倒也知趣,主动向老父要求一个仆人的名分。倒也合情合理,既然早已得到他应得的那分,家产自然也就没有他的份了。
一个懂得含忍之道的人,他的天地一定很广阔;一个懂得包容之道的人,他的精神一定很充实;一个懂得宽恕之道的人,他的灵魂一定很美丽。宽容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真诚的呼唤。
耶稣不单讲宽恕之道,他自己也实践宽恕之道。当他被悬在十字架上时,他戴着茨冠,不能抬头向天仰望,他只能望着在十字架下咒骂他、讥讽他的人。但他一点也不怀恨在心,只是温和地说:“父啊!
袁神父通过不同的章节,带领大家更进一步认识耶稣,认识到耶稣就是爱,祂谦卑、顺服,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仆人的形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修女们要顺服承行主的旨意,勇敢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主走,为主培育更多的新子民
耶稣告诉我们:你们要把腰束好,把灯点着;你们该像仆人等候主人赴宴回来一样,主人回来敲门时,就立刻给他开门。主人来到时,看见那仆人醒着,他们才是有福的。
祂也告诫我们,一个仆人永远不会大过派他来的主人。当天的《若望福音》记载,耶稣在最後的晚餐中向门徒们告别,说了很多动人的话,做了两个具有制度意义的举动。
这位教会法专家最后指出:「第三个幅度是,请求宽恕和努力弥补的应对之道将总是有所不足,这也是因为如此作法仅仅是回顾过往。应对之道若是高瞻远瞩,便意味著寻求彻底的改变,营造一个以儿童安全为先的文化。
教友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学习,学到了很多关于夫妻相处之道,如何生养教育子女,怎样去缔造家庭的和谐等方面的内容,为今后更好的建设美满幸福的婚姻家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反地,应像忠信的仆人那样勇于冒险。弥撒福音中记述了耶稣讲的“塔冷通的比喻”,家主在远行前将自己的财产托付给他的仆人,要他们用以赚取更多的利息(玛廿五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