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年的教理》,2022年2月23日)前述的圣咏集,与其在年老时不被遗弃的恳求,道出了笼罩着老年人生活的一个阴谋,这或许有些夸张,但如果我们理解到,长者的孤寂和被弃养的困境,不是偶然或不可避免的,而是政治
今天,在我们的时代,文过饰非,笑贫不笑娼,只求成功忽视真道……我们几乎听不到“天主的先知”的声音!
他在周围各县的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位在俗的使徒形象。笔者问他:“当时家境如此悲凉,经济如此拮据,是什么动力让您有如此高涨的福传热火?”“我是一位教友,应该尽自己的本分。”
他存在于一个使徒团之中,他和其它神父并肩共处,共同建树大公的教会。在这封信中我切愿,也通过追忆我自己的修道院生涯,着重描摹出几点为陶成旅程甚为重要的几个思想。1。
此人啐道,你还收徒弟?胡说!把那孩子给我留下! 我祖父就这么离开了道士,跟那位先生去当徒弟去了,称为书童。当时的老师到有钱人家里去教馆,他们会收年轻的男孩做助手,称为书童。
中原黄土地带的独特地理环境诱发了华夏先民的整体性和经验性的思维倾向,发展到轴心时代以后没有形成单一或若干个排他性宗教,而是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复杂宗教体系,儒、佛、道及民间信仰习俗都是这一有机整体中的组成因素
初时团体无地容身,肯盛顿区本堂麦奥历蒙席借出亚礼逊道一间年久失修的旧宿舍给两位神父,作为工作根据地。
但可惜此时此刻的舍根人,泯灭了良知良能而集体失灵、失道、失神,倾心支持这个恶魔如群蚁附膻,完全忘记了要顺从神不要顺从人的教诲,不惜卑辞重币地为恶人输血送氧,终使这个恶魔如虎添翼成为国家的灾星祸水!
[9]高师宁:《新兴宗教初探》,第109页,道风书社,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1年。
生活在公元前七百多年的先知依撒意亚宣称说:我要万分喜乐于上主,我的心灵要欢跃于我的天主,因为他给我穿上救恩的衣服,给我披上义德的外衣,使我有如头戴花冠的新郎,有如佩带珍珠的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