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基督徒个人没有以福音的精神和天国子民的荣耀而生活,不仅忘记了自己的根源,而且也失去了人生的目的。基督徒团体应该结出福传的果实。
见死不救虽然是一个道德问题,但若仅仅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违反道德者,而不去探寻社会普遍违反道德的根源,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使事情更加复杂化。
教宗真福若望·保禄二世在他的《人类救主》通谕第10号中这样说:为使我们的信仰更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你我都要在生活中不断反省——启示的根源,爱的天主要我们怎样将他的喜讯带给更多的人
在一次避静中听修女讲到:祈祷的贫乏是一切失败的根源。的确,在祈祷上下的工夫,和福传的效果是成正比的。耶稣的传教生活也是以祈祷贯穿始终。
我个人认为,如果追溯中国天主教传教形势滞后的深一层的原因,恐怕就需要从思想根源着手。因此特借“信德”一角谈点个人的看法。
尤其在一个以爱维系的团体里面,例如家或教会团体,用服从的名义去压制他人,以在上而不是服务的姿态去面对他人,这样的人,无论是家长或是长上,常常忘记了服从是对彼此需要的服从,也忘记了服从的根源是为了人类而道成肉身的基督
例如,如果你感到很愤怒,就要在这愤怒的表象下查找愤怒的根源。正如一个豪猪身上刺针的保护作用一样,愤怒可保护我们免遭一些情感(背叛、孤独、困惑或失望)的刺伤,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家们称愤怒为二级情绪。
我终于懂了,老张也不是生下来就对人充满同情心的,他母亲的谆谆教诲是慈悲心的根源。我们应该随时默想世界上不幸同胞的遭遇,如果我们成天想到自己如何厉害,会越来越骄傲,越来越没有同情心。
“峒”(Dongh布依语),在布依族的语境中,有“田坝”的意思,“唝”(gogt布依语),则是“起初的、根源的”之意,连读起来当然就是指“最初的田坝”了。
有些家长会只接纳孩子的服从的时候,在孩子与自己意见不同,或者孩子哭泣、烦恼、悲伤时候大发雷霆,其实根源就是对孩子有条件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