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5:17)神学说明:圣保禄在这里揭示人内在的属灵争战:旧人(自私、情欲)与新人(受圣神引导)在我们身上冲突不断(参:罗7:15-25)。
阅读一些教父对5世纪“野蛮人”迁徙的反应也很有趣:一些教父,如圣热罗尼莫,提出了灾难主义的解释,认为这些民族的到来是文明的终结;而另一些教父,如马赛的萨尔维安在《天主的政府》(440-450)中则认为这是基督教新时代的开始
背景:这里揭示了祈祷的神学基础:天主是救主(Soter),祂的意愿是“普世救恩”(salusuniversalis),祂不偏待人(参阅罗2:11)。
保禄所写的一些章节,都向我们展示出像家庭教会一样的小团体,保禄宗徒直接称之为一个「家」(参阅:罗十六3~5;格前十六19~20;斐四22)。从这些「家庭」,我们能觉察到首批「堂区」的诞生。
(罗13:8)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兴奋的跑来跑去,完全忘记邻居的水泥车道是新铺的,一不小心,他一脚踏在还没有干的水泥上。小男孩心里很害怕,因为平整漂亮的水泥地,已印上一个清晰的脚印。
所以信仰是出于报道,报道是出于基督的命令(罗10:14-18)。因此,拥有信仰的人不但要不断地自我修养,按照信仰生活,同时,也要向还没有信仰的人传播信仰。
因此在旧约时代有女先知德波辣做民长(参阅民长纪:第四章),初期教会领袖也有里狄雅(宗16:14),阿桂拉(罗16:3;格前16:19)等姐妹。
世界需要一个《共同的伦理道德法典》(10),其中的条文不能只具备公约性质,更应该根植在造物主铭刻在人良心内的自然法律中(参见罗2,14-15)。
十八世纪初叶,梵蒂冈教庭派遣34岁的主教“多罗”来华,以捍卫纯正的信仰为名发布谕令,“不能用上帝”这个名字,要用拉丁文“徒斯”(DEUS),教堂不许悬挂“敬天”一类的匾额,不准敬孔祭祖,不能称许中国古经等等
世界需要一个《共同的伦理道德规则》⑽,其中的条文不能只具备公约性质,更应该根植在造物主铭刻在人良心内的自然法律中(参见罗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