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正在院子里的桌子上读圣书,并摘录一、命运多舛毫无怨言1926年郭元璋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中张镇周家道一组的一个热心教友家庭,从小信仰便在他的生命中深深扎根。
当时在中国所有修院都跟随欧洲修院的制度,基本分为备修院、小修院与大修院,在备修院中学生需要学职本土语言及文学,拉丁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在这里学习基本知识及拉丁文,并体验团体生活,以评审学生是否适合进小修院学习
就在传教士的活动在中国本土遭遇挫折的同时,这一时期返回欧洲的传教士却把这批“天学”书籍陆续带回欧洲,其中最有名的传送者是传教士柏应理(PhilippeCouplet,1623~1693)与康和子(CarloHoratiidaCastorano
中国本土此时的反基督教文化与西方的同类文化并无沟通,见解却惊人的一致,20世纪西学系统传播过来以后,中国知识界和政治界接纳欧美非基督教和反基督教文化的态度可以说是与之一拍即合,许多学者批评基督教的立场与明清时期士大夫的观点也异曲同工
2013年,黄人在信德文化研究所召开的城市化与移民及牧民研讨会上发言一、少年时代信仰扎根黄人,1960年出生,浙江温州龙港镇人。从爷爷奶奶那辈家里有了天主教信仰,因此黄人出生后不久就领洗成为了基督徒。
懂事而又坚强的晓星,没有一句埋怨父母的话,更没有从此一蹶不振、消沉下去,是扎根在她生命中的信仰为她挥走了头上的乌云,开辟了一片蔚蓝的心空。
夫妻二人事主虔诚,他们唯一的孩子付言旭也在他们的影响下扎根信仰。长大后,付荗强夫妇看到整个聊城教区当时只有6位神父,就如圣经上说的“庄稼多,工人少。”
31在韩国本土,教友们参与(主日)弥撒的比例为27.2%。身居海外的韩国教友因远离祖国家乡,其进堂参与弥撒的比例一般高于本土,但现实是,在华参与主日弥撒的韩籍教友人数远远低于韩国本土进堂人数。
一个外国传教士把他们毕生青春和全部的生命都奉献给中国教会,我们作为一个中国本土的神父在完成学业之后,有什么理由不愿意回到自己的祖国教会,在那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年华呢?
为此,作为基督徒的我们,深信扎根于死而复活的基督信仰,才是我们真正幸福的保证和泉源! 今天,我们愿意和诸位一起分享和探讨以下内容:一.传统文化对幸福的界定和阐明。二.关于对幸福的来源和标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