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全家赐国姓“李”。从此“李墨”名满天下。宋时李墨的产地歙县改名徽州,“李墨”改名为“徽墨”。
至于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被利玛窦视为教中支柱,他们不仅发挥了上述两作用,而且在利玛窦死后,还曾在传教活动受到阻碍的困难时期,或者奋笔疾书以护教,或者以其在朝中的影响力保护了传教士。
郎世宁死后,宫里其他有天赋的画家,如潘廷章神父替代了郎氏,但人们对郎世宁依然感念颇深,难以释怀。
龙华民不满意高一志的解释,他对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徐光启(1562-1633)、杨廷筠(1562-1627)与李之藻(1571-1630),进行了抽卷调查,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建立之初,每日向难民和区内居民施粥两顿,后发赈米;逐步降低供应范围和标准,定粮标准比监狱还糟糕。入冬,靠募来的棉衣、棉被御寒。
同时也把圣经中天主的两个最普通的名字引入中国,并按照唐代口音,音译为"序婆"(Ievha-Jehova基督新教译为:耶和华)和"阿罗诃"(Aloho-Eloah今译作:厄罗亨或厄罗因
修道第4年时,有一次邱文廷和郭景成两位神父来修院分享在神学院、堂区的经历,在教区与主教的关系。他们的分享深深触动了马修士,他们说:要理解、服从主教,服从很重要!
他的儿子名叫明廷,顺治年间中榜己丑进士。没有几年,在一次赴任途中,遇到乱兵截击,全家被杀害,没有一人幸存。人的十分有限的智慧和眼光,又怎么能看清上天的作为呢?哪里真正分得清吉凶祸福的真相呢?
明朝官廷画家所绘60幅徐光启画像被毁 57岁的徐承熙是徐光启第13代后人,现在上海一家公司担任行政管理工作。 1962年,徐光启诞辰400周年纪念,徐承熙的父亲徐海林将八大本徐氏家谱捐给了国家。
教区当时派郭景成神父来大西山,主持神父的葬礼,当时朝阳的邱文廷神父也来了,而上次见邱神父是在老韩神父的葬礼上,神父的骨灰最终确定全部留在大西山,安葬于他亲手组织重建的圣母山上,与西山的教友们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