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饱受荒灾的年代,他曾身披蒿衣,脚穿草鞋,风里来雨里去,跟着爷爷一边乞讨度日,一边进堂参与弥撒。那时流行的是手抄繁体字经本,父亲虽然大字不识,但他却经常把经本带在最贴身的衣服兜里。
在此服务的修女回忆说,十年前,澳门利玛窦社会服务中心的陆毅神父、台湾的谷寒松神父与几位老人克服困难,爬山越岭走了进去,看到这里的病人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孩子们没有学校,于是就为他们修路、安电、安水,建康复院
后山(四子王旗)教友因为交通不便,到四百里远的磨子山朝圣很困难,所以乌尔图沟天主堂本堂葛维德神父,也向教廷求得大赦,定于每年的7月16日——加尔默罗圣母圣衣瞻礼为朝圣日
最多的是关于天主降生成人,居我人间、“行为正直,生活圣洁”——耶稣的传教工作也是忙于治病、鱼饼让人吃饱、帮伯多禄打鱼,更在审判词中讲出,给我衣、吃、喝和安慰,以得天国,不可把传教工作仅仅放在念经上、弥撒上
修女姊妹们穿着圣洁的会衣,伴着乐队的演奏我们迈出了神圣而庄严的第一步,这一步接踵而来的是万千的思绪。回首十几年的奉献生活,包含了很多的辛酸与不易。
这一去竟然就是三十五年,并因此长眠在了他亲手创建的北京西堂,即圣母圣衣堂,也是第一座非耶稣会士的圣堂。时至今日,这座圣堂仍在中国首都北京开放。
尽管婶娘家也不富裕,但她常常赠衣送食,特别在他的妻子得病时,婶娘总是去看望她,送些好吃的,为她祈祷,安慰她。一直到她去世时,婶娘还把给自己准备的“老时衣服”(去世时用)全部给她用了。
职是之故,如果你们想要听从我,那么,我们既身为基督的仆人、基督的弟兄、基督的同继承人,有机会时,要探访基督,照顾基督,周济基督,给基督衣穿,欢迎基督,并尊敬基督;不但像某些人一样,只供于饮食;也不像玛丽
1988年5月,在举行了简单的祝圣会衣仪式后,修女们终于穿上了告别已久的会衣。复兴之路1990年在政府帮助下解决了原修女楼的归还问题,从此修女们有了自己的住处。部分发愿修女被派往堂区、养老院服务。
这些应急医疗物资为:5.5万只K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8万只、一次性隔离衣3万件、护目镜1万只、呼吸机200台、智能空气消毒机45台、30吨八四消毒液、1500瓶手消、棉签、刷手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