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企业家”之路“唯有接纳并守护福音的喜乐,我们才能将这喜乐带给他人。因此,在进行司铎持续培育,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始终是旅途中的门徒。”
当心里委屈时她常用圣言劝勉自己:你们是地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同样愿你们的光,能照亮他人,让人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光荣你们的天上父亲(玛5:13-16)。她的善言善行感化了丈夫,化解了和丈夫的矛盾。
然而教宗也激励基督信徒善度耶稣所教导的真福八端的生活,努力宽恕他人。他说不能用暴力来克服暴力。我们痛苦的呼号总要伴以信德、望德和爱德的见证。
玛利亚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不是“他人”给予的,也不是任何人能夺去的。她是天主特别选择的、充满天主圣爱的、参与天主神圣使命的女人。作为女人,在许多环境中,常常处于被动、边缘、甚至被任意虐待的处境中。
义人遵守诺言,有借有还,给所有劳动者公平的工资:因为不给工人发工资的人是不义的;他小心翼翼,不对邻居妄加评判,维护他人的声誉和良好声誉。
这不是与其他人的关系,也不是许多人所说的属灵经验。我们与基督的友谊,是一种“关系”,而这份“关系”能赋予我们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最痛苦不堪的方面——中的意义和实际物质。
艺术家能感受到这种回声,用他的作品来实行一种辨别,帮助他人来辨别这个世界彼此的回音。文化人蒙召评估这种回音,给我们解释它,光照我们行走的道路:它们是引诱人的汽笛声还是对我们更真实人性的召叫。
多少人滥用信仰来剥削他人?那称不上是信仰。”消费主义、心灵毒瘤教宗问道:“你们有没有想过,消费主义、那急于浪费又渴望拥有更多的形态,是否进入了你们的心灵?消费主义是一道伤疤、是害心灵生病的毒瘤。”
尽管大多都是健全的,但少数教友,特别是拄双拐或单拐的,坐轮椅的,一瘸一拐的,不能单独行走的,需要他人搀扶和背负的,需要儿孙接送的,格外显眼、触人心弦……这样的景象看似悲凉,实则不然!
内心若被个人私益和顾虑所禁锢时,就再没有空间去顾及他人或容纳穷人,就听不到天主的声音,感觉不到祂爱的饴乐,行善的渴望也消退了。信徒们同样会遇上这危机。很多人跌落此陷阱中,变得懊恼、不满和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