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乐捐”也并非否定责任与担当,而是反对将责任异化为负担。社会需要公益精神,需要每个人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但这种责任若要具有持久的力量,必须扎根于内心的认同。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3月17日上午在梵蒂冈保禄六世大厅接见参加哈佛大学世界模拟联合国会议(HarvardWorldModelUnitedNations)的3000名大学生。教宗表明,一个团体的实力取决於它对弱小
2、自杀不仅是伦理问题,尤其更是心理、社会、牧灵和宗教的问题。如果我们仅说明自杀行为是客观上应受谴责的罪,是道德上不允许的行为,结束此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公道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在艰难困苦面前,好似天主听不到我们的声音,我们却不要担心将我们内心的一切负担托付给祂,不要害怕向祂呼号我们的痛苦。
我好想踏入大学的校园,去那里追寻我的梦想;可我又不想给已年过半百的父亲带去如此沉重的负担!正是有了你们的资助,让迷茫的我找回了生活的方向,重新找到了奋斗的动力,我的未来从此燃起了希望!
因为有一次代数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我,自那以后,见他便不舒服,久而久之,连上他的课也成了我的负担。”“那么,代数老师为什么批评你呢?”“因为我上课读小说。”
问:巴拉干枢机主教,教宗的文告也指出,导致新的精神病的原因也包括伦理道德价值和家庭的危机,这种危机增加人的孤独,也排拒病患,因为病患被认为是一种负担。您以为如何?
关于这一点,教宗提到当天弥撒的福音说:“四旬封斋期不应该以旧的精神来生活,好像这段时期是个沉重、令人讨厌的负担。
因此,这些诫命不是一个随意加诸我们身上的负担或一种人为的超结构,更不是要使人感到疏离的命令。它们也不是一个主人对他的仆人发出的指令。更恰当地说,它们是上主的爱和他关心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表现。
我们的罪过负担常让我们远离上主:‘这如何使得,我可是做了那件事啊!’但上主却是信实的,祂总是信实的,总是带领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