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章又谈到平信徒到塞浦路斯,腓尼基去向犹太人宣讲。更有塞浦路斯人和基勒乃人向希腊人宣讲耶稣。还有得撒洛尼人到马其顿、阿哈雅去宣讲圣道。(得前1:8)——这些平信徒积极传教的事例,应当是我们的榜样。
“新人”事实上就是“新人类”,再“没有希腊人或犹太人,受割损的或未受割损的,野蛮人、叔提雅人、奴隶、自由人的分别,而只有是一切并在一切内的基督”(哥3:11)。
还有一些口传可以追溯至后宗徒时代,因此这也包含着一些最为可信的信息: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塔木德》陈述,他是童贞玛利亚父亲的兄弟,也就是耶稣的外公。当时的罗马法律允许罪犯的亲属取其尸体,为其埋葬。
第十三处在此,耶稣圣尸从十字架上卸下阿里玛特雅人若瑟,也是耶稣的门徒,不过因为对犹太人有所顾忌,而向来保守秘密,他向比拉多要求耶稣的遗体,比拉多准了他,他把耶稣的遗体领去了(若19,38)。
原因是得撒洛尼教会起初都是些外邦人(非犹太人),后来得以领洗而成为基督徒。他们常为自己亲人的离世而哀伤,因为在他们的固有文化里,人们不相信死人的复活,亲人的去世意味着他们永远失去了自己的至爱。
不过,他在这两个国家工作期间的最大贡献,是对犹太人的拯救。
在那里,主要是指一些反对耶稣的犹太人。后来,主耶稣在比喻中,用仇敌来暗指那些不要他作君王的犹太上层(路19:14,27)。而现在,这些敌对者不只反对耶稣,拒绝承认他是默西亚,而且要杀害他了。
(参路7:36-38) 伯多禄在犹太人面前三次不认耶稣,但当听到第二次的鸡叫时,他立刻想起了主耶稣的话,他是个直爽人,走出去就悔恨不已地放声大哭起来。
天主不会把他的默示仅仅给了犹太人,因为这样说不过去,有悖于天主的普世性。只不过对于不同民族,天主的默示和道在字面上有所不同、互为映射罢了。我国古代学者老子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罗马政府的耶路撒冷新任总督的指挥官梅萨拉(Messala)来到耶京,他为了自己在耶京对犹太人的殖民统治,强迫自己的幼时好友犹太王子宾虚出卖自己的民族和同胞,以帮助自己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