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生活和奉召去爱及服务的世界,即使与我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也要求教会在她使命的各范畴内加强合作。
对于宗教对话的规则,早在1983年,美国神学家斯威德勒(LeonardSwidler)就公布了“跨宗教、跨意识形态对话的十项准则”如下:“第一项准则:跨宗教、跨意识形态对话的首要目的是学习,即,改变和增加对现实的看法和理解
我征求他的意见,他给出自己的看法。他的建言总是不偏不倚、积极又明智。然而,在这最后一次的会面,看得出他在这个尘世的时日不多了。”
当时我对自己的看法是,我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教友了,而他提出的这一概念让我质疑。老实说,我没有意识到精神的破产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
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再按人的看法认识谁了;纵使我们曾按人的看法认识过基督,但如今不再这样认识他了。所以谁若在基督内,他就是一个新受造物,旧的已成过去,看,都成了新的。
对于祭祖是否是宗教行为,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先给出个人的看法:是。这样就容易讨论。利玛窦、康熙、耶稣会士,还有1939年梵蒂冈,都采用回避儒家宗教性的办法来承认祭祖行为。
在这段文章中,他谈到和解是一个需要创造性的事业,包括塑造一种新的叙事模式,一个不再因肉体限制而混淆是非的模式:“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再按人的看法认识谁了;纵使我们曾按人的看法认识过基督,但如今不再这样认识他了
所谓模式,乃是指团体共有的看法,这个看法经常以不明显、未公开和没有实证过的前提为基础。不幸的是“理想越高,体系的阻力就越大”[10]。要想更有效地改正暴殄的文化,可以多讲述一些反对浪费观念的生活模式。
以不透明的方式订立一些错缪的权利或法条,而这些权利或法条都基于以一种贬抑人性和相对主义的看法,并灵巧地运用似是而非的表达方式,以推动堕胎和安乐死的权利,为达到这所谓的目的,这都对生命的基本权利造成威胁。
如此看法便是相反圣经,因为圣经里《创世纪》的六日工程,每项工程后都会说:“天主看了认为好。”而在六日工程最后记载说:“天主看了他所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