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生命处在最后时刻的病患、与他“同在”、予以陪伴和聆听、让他感到被爱,这些能让他避免孤独和对痛苦及死亡的恐惧。整份文件着眼于福音和耶稣的祭献所带来的痛苦和苦难的含义。
耶稣受难的前一天,在最后晚餐结束后,在革责马尼庄园里,在鸡鸣时,耶稣虽然与门徒同在,门徒却无法保持醒寤。教宗提醒道,我们也可能变得麻木,也就是陷入「平庸的沉睡」中。
而他在人生最苦艰时期,经历过各种磨难,最后凭洗印照片的手艺在小镇上度日……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相遇,应该是千年难得的缘分。也因为相遇让我对这座百年老教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若20:29)最后,多默的经验也会变成我们的经验。事实上,我们今天也能在教会的肉身、就是基督的奥体内,遇到复活的基督,而且这相遇与多默的同样又具体又奥妙!
我们轮流照顾他们,直到最后的时刻。分离的痛苦令人非常悲痛。艾滋病患之家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艾滋病患与自己的家庭恢复联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关系得到修补,和睦有利于这些人在离世前有一段平静的生活。
最后是那个思想的结束阶段。教宗说,为了不让恶以阴险的方式呈现,重要的是询问自己那个思想将我们带到何处,是趋向于天主,还是趋向于我们的自我。
圣纳雷科的圣额我略写到:“我已自愿承担所有的过犯,从先祖到其最后一个子孙”(参:《哀歌集》,72)。它是耶稣所做的:修道士们和修女们亲自肩负世界的纷扰,困难,疾病,许多的事情,并且他们为他们祈祷。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袁姨仍惦念着他人。回忆至此,心中顿时生出发对袁姨的敬意!最后一次见到袁姨是在一个教友开的足疗店,袁姨由女儿陪着做足疗。
第一个词是发光,你们要发光;听从,是为不要搞错道路;最后第三个词:不要怕。你们不要怕。一句在圣经、福音中重复了那么多次的话,“你们不要怕”。
最后,教宗勉励在场参礼的信友说:“圣人们是我们的朋友和生活的表样,我们祈求他们帮助我们效法他们,以慷慨的精神回应天主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