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恭读两篇圣经:第一篇取自伯多禄前书第三章第十四节到十七节,内容训勉基督信徒要安心受苦,因为因行善而受苦总比因作恶而受苦更好;第二篇取自马尔谷福音第十章第三十二节到四十五节,内容提到耶稣三次预言自己将受难和复活
第十一世纪时,为了更好的保存,人们为圣杯做了精美的装饰:底座(一个倒放的杯,有一个神秘的文字标记),中间的连接部分(有一个翅膀样式的把手,底座上镶有珍珠和宝石),但是主的真正圣杯保留了原来的朴素,没有任何的饰品
忏悔在教宗方济各的训导中占很大的分量,他在多个场合上勉励信徒去办告解,为自己的罪过忏悔,在修和圣事中与基督相遇,从而获得罪过的赦免,内心的自由。
首要的场所是家庭。家庭通过父母的榜样教导工作的品德:爸爸和妈妈为家庭和社会的福祉而效力。在福音中,纳匝肋圣家有如一个工人家庭,耶稣本人也被称为木匠的儿子(玛十三55),或者乾脆被叫做木匠(谷六3)。
得到教宗支持后,于主教如虎添翼,在战乱中八次出国,在两百个城市做了两百余场演讲,足迹至美、英、法、意、比、加等国,路线长达二十余万公里。
玫瑰月及诸圣母瞻礼日赴狼山朝圣者可得全大赦的特恩;1936年,海门教区首牧朱开敏主教邀请著名建筑工程师潘世义建造狼山新堂;1937年5月9日,狼山新堂落成,朝圣人次突破当天三万,除主教大礼弥撒外,大堂五座祭台一天连续十五场弥撒圣祭
在洞儿沟仅女婴400多人,而且还有避难来的妇女和不少受苦的人“来此是置身于一片瓦砾之场……她们必将受许多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迷信盛行。
(玛6:6)基督徒最合适的祈祷场所是圣堂,那是天主神圣的殿宇,宁静、安详、有祈祷的氛围,有利于心神收敛。
教宗这次出现有新的相貌,他头上戴着一顶看似草席编织的红色宽边圆帽,这样的帽子记得过去若望二十三世和保禄六世两位教宗曾在出外访问的场合上戴过,只不过昔日两位教宗戴的是呢质的,现在因为天气还热,所以教宗戴的大概是草席编织的
与此同时,教区亦已透过在夏主教所领导的「慈悲禧年」专责小组及罗国辉神父所领导的教区礼仪委员会的策划及推动,举行了多场的公开讲座,介绍「慈悲禧年」的精神及未来的行动;教友总会、中英文《公教报》及不少堂区通讯亦提供了有关的讯息及适切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