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在《愿祢受赞颂》通谕中也谈到与食物相关的自私自利。神父阐明:在耶稣的最後晚餐中存在这些元素:首先是为准备这顿晚餐所怀有的爱和耶稣藉着赐予食物所奉献的爱;其次是仇恨、脆弱和分裂。
在《玛窦福音》的记述中,门徒们在夜晚因船只受风浪颠簸快要下沉而惊慌失措,他们看到耶稣在海面上行走不但没有感到安心,反而更加害怕,认为祂“是个妖怪”。耶稣首先鼓励他们说:“你们不必害怕!”
接着,厄玛奴耳都主教从教宗方济各发表的两份通谕《愿祢受赞颂》和《众位弟兄》到东正教大公宗主教巴尔多禄茂,谈及两个教会在照料大自然和人类间相互对话的重要作用。
加里肋亚海(革乃撒勒湖、提庇黎雅湖)和死海34.米该亚35.耶路撒冷36.狱中书信有:费肋孟书、厄弗所书、哥罗森书、斐理伯书(简称亦可,下同);牧函有:弟茂德前书、弟茂德后书、弟铎书;格林多前书1537.救主受傅者天主与我们同在请赞美上主
我们有自由,时常要面对一些抉择,作出决定时,往往受我们的价值观影响。世俗人的价值,很多时是指金钱、享乐、社会地位、权力、健康或男女间的感情。
我们如何能够忘记我们身为神职人员已受祝圣,乃是为了谦虚而又有权威地为教友的普通司祭职服务呢?我们的使命为教会和为世界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个使命要求我们完全忠于基督,不断地与他契合。
尽管陷入矛盾和磨难之中,但新受造物的未来已在我们的世界中闪耀,并点燃了新生命的希望。教会的使命是让这希望去“感染”全体子民。
教宗继续说:“这第二次死亡不仅是地上人间生命的结束,一如其它没有被召选享受永生的受造物的死亡一样,而且罪恶还给我们造成一个巨大的深渊,如果没有天主圣父伸出救援的受,我们会遭死亡深渊永远吞噬。
事实上,按照耶稣在若望福音中的表述(参若10:10),我们受造并非为了有所匮乏,而是为了拥有圆满,为了喜乐地活着,为了拥丰饶的生活。
生前行善积德之人,死后才可以往生善道,反之则堕恶道受无边痛苦。而三善道中,又以天道最为殊胜,进入天道的众生可以享受各种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