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每月初一的献祭:新月祭问4:为什么每月初一也要特别献祭?答:每月的开始(新月)象征时间由天主掌管,是对天主主宰权的认信。
三、祝福与咒骂的对立(申27:11–26)问5:为何要分两组支派分别站在两座山上,一边祝福,一边咒骂?答:这是一个象征性礼仪行动,革黎斤山代表顺从所得的祝福,厄巴耳山则代表违命所受的咒骂。
三、特殊职务受任命的辅祭员及读经员98.辅祭员(acolythus)乃接受任命,服务祭台、辅助司祭与执事。
三、行动中的默观者:在世俗经纬中编织神圣大德兰最非凡的特质,在于她完美地统合了神秘经验与实际行动。她是一位极致的“行动中的默观者”。
三、以色列的背德与天主的审判(2:11-15)问6:以色列人犯了什么罪,激怒了上主?答:他们离弃了上主,转而崇拜巴耳和阿市托勒特等异教神明,这被视为“行淫”,即不忠于天主的盟约。
三、教父思想:爱火净化的动态过程早期教父们以丰富的意象深化了对炼狱的理解。圣奥思定在《忏悔录》中描述母亲莫尼加的死,呼吁信友“为她祈祷”,并指出某些罪过可在“来世得以净化”。
三、三百勇士的战术与胜利问9:基德红怎样布置三百勇士的行动?答:将三百人分为三队,每人手持号角与装火把的罐子,在夜间突袭敌营。问10:他们吹号与打破罐子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最根本的是我们应该把这种由上帝与人的纵向关系上所产生的态度改造、转换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横向关系上的情感,建立一种平等的、善意对话的人际关系。
李之藻的这项工作,使他成为明末“天学”传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也被称作中国天主教“三柱石”之一。实际上,在晚明到清初的顺治、康熙年间,“天学”文献的在坊间流传很广。
至于会众,他们怀着信德,静默地与主祭联合一起,并以感恩经内所规定的应答来参与,即颂谢词(Praefatio)的对答句和“圣、圣、圣”、祝圣圣体圣血后的欢呼词、总结感恩经的圣三颂(光荣颂Doxolog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