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老教友没有福传意识,信仰是封闭的、祈祷是僵化的、祈求是自私的,像这样的信仰模式又怎么能够使教会发展呢?
教宗说:洗者若翰的呼声仍在今天人类的沙漠,在封闭的头脑和坚硬的心中呐喊,这呼声促使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的走在正义的道路上,按照福音精神生活。
生命因给予而成长,因自我封闭和贪图逸乐而萎靡。是的,如果我们不能给予的时候,快乐就不会继续传递!
先知之恩「并不萌生于我们心如止水、掌控一切的时刻,并不诞生于自己的想法、封闭的心灵」。相反地,「福音一旦推翻种种确信,先知之恩便会一涌而出。唯有向天主的惊喜开放的人,才能成为先知」。
教会——我们的慈母和导师——邀请我们敞开心灵来领受祂的恩宠,好能以万分喜乐的心情庆祝基督逾越的胜利,祂战胜了罪恶和死亡,如同圣保禄宗徒大声呼叫说:“在胜利中,死亡被吞灭了。死亡!你的胜利在哪里?死亡!
在华姿心目中,德兰并非一般的写作对象,而是心心相印的,彼此心灵交融的挚友。曾获冰心图书奖等多种奖项的华姿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优秀作者。读者相信,华姿是含着泪水写成这一作品的。
教宗表明:「对抗忧愁的方法是在祈祷中恳求上主使我们的心灵永葆青春。」教宗说:「一个忧伤的基督徒就是个可悲的基督徒。」基督徒与悲伤互不相容。
为了使我们心灵经常保持宁静,寻找生活上的安慰和寄托是很需要的。 会处理生活的人,一定懂得怎样给自己安排一片不受干扰的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刘神父鼓励修女们:要在避静中尽量善用静默,让语言止息,让心灵发声,希望修女们藉着这几天的避静,重塑与主的关系、深化圣召,因为修道圣召是持续的动态回应,而非一次性的誓言。避静是检视内心“起初的爱”。
编者按: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眼睛可以反映出很多内心世界的成分,比如良善、真诚、怜悯等,但也可能是狡诈、游离、空虚等。眼睛能否反作用于内心,在心灵不那么干净的时候,起到洁净心灵的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