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仪本地化的实践层面,虽然早在1939年中国的“礼仪之争”已被划上了句号,亚洲教友们允许祭祖了,但可惜无论从祭祖的民族传统上,还是译名翻译上,至今中国各地教会都还没有勇气跨出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接近的一步
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祖、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些年的专有的物事,单说饺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
并且每年祭祖上坟时,姑姑坚硬的信仰立场令姑父一家人甚是不悦。以前两口为这些事常争吵不已,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女也大了,姑父对信仰才逐渐理解了,大女儿也领了洗,还嫁了个教友,信仰也很不错。
祭祀用的贡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几个纸钱,几个水果活着一束鲜花,到现在用纸做的大型别墅、豪华轿车、成捆成堆的冥钞、“小蜜”乃至价值上千元的“豪华祭祀套餐”,攀比之风大有阳间的物价上涨之势,清明祭祖几近演变成一场闹剧
钱玲珠教授在信德文化研究所2011礼仪论坛上汇报亚洲礼仪论坛的成果台湾教会如何推行礼仪本地化本地化是梵二大公会议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会议之后,于斌枢机在台湾大力地推动本地化,推行的祭祖礼仪是很成功的。
(1938年12月8日,由教宗比约十二世宣布解禁了关于敬孔祭祖的禁令),由是之故,被誉为中国人的教宗。窃以为,教宗本笃十六世完全可以与教宗比约十一世相媲美。
华人堂区教会有很多活动,例如:每年春节,所有的华人都来聚会,一起欢度新年,而且圣荷西的主教每年都来主持春节弥撒,弥撒中为了照顾中国人传统习俗,还特意安排祭祖仪式,这样的礼节把在外的游子们与祖国的亲人连在了一起
9.关于祭祖之事,天主教过农历新年时,遵照中国传统礼俗举行祭祖典礼,因为按先哲立礼之本意,祭租乃为提倡孝道,发扬祖先遗留美德,以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目的。
于斌枢机生前为传教于教会和政府之间之沟通、为发扬敬天祭祖,为教育文化,为促进外交、为兴教建国救人之大业而努力,确是居功厥伟。
原住民教友身着传统服饰参加祭祖礼台湾有很多民间的信仰,诸如在城隍庙、妈祖庙有很多的善男信女去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他们的家庭平安健康。台湾是除了中国大陆外,目前妈祖信仰最兴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