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提到若望福音中所描述的耶稣在革责玛尼山园被捕后受羞辱的情况:祂被强行带到耶路撒冷当局面前,交给罗马总督,有如一位试图取代罗马政权的人,想要成为犹太人的君王。
教宗知道在每日的生活中有时很难“与耶稣同在”,因为我们被许多认为更有必要的事所缠绕,但一如革责玛尼山园的门徒们那样,“耶稣也邀请我们留在那里,与祂临近”。
耶稣在山园祈祷时,求天父不要按他的意思,要随天父的意思。(玛26:39-42),耶稣的山园祈祷,给我们世人指出了正确的祈祷方法。
在耶稣山园祈祷的记述中有“以免陷于试探(或诱惑)”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这个问题。在天主经里,我们用的是这句话的“使动式”(causativeform):“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
当他前往革责玛尼山园时,明知终将被捕,却仍和门徒们一道咏唱喜乐的圣咏(玛26:30)。在某些场合,喜乐似乎不太合适,但如果喜乐似乎会不顾一切地显示自己,那么,我们拒绝它对吗?
教宗指出耶稣在革责玛尼山园祈祷时,那种悉听天主尊便,愿意喝天主圣意的杯爵精神,乃是圣召对话的典范。
在佘山山脚下入口处的中式石牌坊上刻有“进教之佑”的横匾,其旁有“山园祈祷”塑像,始建于1907年。在“之”字形的山路上,沿途设立14处苦路亭,教友们沿途拜苦路,追忆耶稣受难事迹。
在革责玛尼山园时,耶稣知道他所面临的苦难,而感到恐惧,在祈祷中他的血汗都流了出来。但他却超越了自己的恐惧去接受天父的旨意,以完成天主救世的计划,这就是勇德。
教会不必担心在她的历史中不得不受的迫害,而该像基督在革责玛尼山园那样,信赖在祈祷中呼求的天主的临在、祂的助佑和力量。 教宗这篇要理讲授的思想源自宗徒大事录中叙述伯多禄与若望被捕受审的段落。
他在橄榄山园明显地告诉伯多禄宗徒:‘把你的剑放回原处;因为凡持剑的,必死在剑下’(玛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