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5日星期日上午)徐光启是明末清初展开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趋,1950年代当耶稣会士踏上台湾这块土地的时候,首先想到要成立一个出版社从事文字福传的工作,1957年出版社成立于台中,是当时台湾仅有的几个出版社之一
天文学家、农业科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字子先,号元扈,上海人。1633年,徐光启在北京去世,后被葬在当时的法华浜和肇嘉浜汇合处,其子孙也多汇居在此,“徐家汇”由此得名。
利神父不仅将基督信仰传扬到中国,更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他生命的最后廿七年都在中国度过,而明年是他逝世四百周年。耶稣会办的澳门利氏学社五月十一日举行讲座,纪念利神父一六一零年五月十一日于北京逝世。
徐光启是明末清初展开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趋,1950年代当耶稣会士踏上台湾这块土地的时候,首先想到要成立一个出版社从事文字福传的工作,1957年出版社成立于台中,是当时台湾仅有的几个出版社之一,名字就叫「光启出版社
近年该馆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编的《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亦仅着眼于此。而其实与传教无关的历史文献、儒学经典、小说、民间百科图书和字典等还很多,如《水浒传》之类,应该继续整理出版。
在传授西方科学知识、布道的同时,利玛窦神父也把中国的科学文化成就介绍给欧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教堂立面装饰及细部多用罗马式风格的拱券,室内装饰中西结合,覆盖着圆形穹顶,祭台四周的细部石雕采用了传统的植物式样:梅、兰、菊、荷及龙的动物式样。建筑材料下部用石材,其余为青砖。
由于做法得体,利玛窦不但得以暂居肇庆,而且最终北上定居北京,传播基督福音和科学文化,并把中国介绍给西方,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先行者。
他指出,利氏提倡「互相尊重、文化交流和东西坦诚对话」的精神,东西方都要开放心灵来积极交流。为此,其教区开设了「利玛窦研究中心」,供在欧洲深造的华人神父使用,并经常举办神学研讨会。
可以说,“土山湾文化”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年5月上海将召开世博会,以“土山湾文化”为核心的“海派文化”将进一步得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