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教友们读圣经、行爱德、传福音,使新教友越来越多,“爱德中心”聚会接二连三,教友的信仰生活丰富多彩,堂口一天天壮大。
教宗抵达奥国后的第一项访问活动是到维也纳城中心很著名的石柱圣母像前祈祷,先问候维也纳市民。接着,教宗也到附近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奥国境内遭德国纳粹党屠杀的六万五千犹太人纪念碑前默哀致敬。
我们的请求是不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在若望福音第四章,耶稣遇见了一位撒玛黎雅妇人,跟她说他愿给予她一些“活水”。她回答说:“先生,请给我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来这里汲水”(若4:15)。
公元前10世纪,当中国的道教在周朝缓慢发展、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献刚刚编辑成集时,这个位于中东的古城耶路撒冷,已然建成了雄伟的所罗门圣殿—自犹太教开始,耶路撒冷成为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
在中国,天主教会的修女们在灾区、在老人院、在孤儿院、在麻风病院,以各种方式默默地从事服务工作,为无数的贫困者、残疾者、艾滋感染者、孤儿、麻风病患者以及孤寡老人带去慰藉与呵护。
这种人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希望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就能得到救恩而达至生命的富足圆满。在这种思想下,不同的人对“救恩”有不同的认识;就是同一个人,在他们不同的人生阶段也在寻找不同的“救恩”。
我记得在台南的主教座堂有一尊由美术大师创作的中国母亲式的圣像,古朴、坚强的母亲样子,我很喜欢,但却没能普及。
那是2013年,韩神父在巴西参加世界青年节时遇到了这位法国神父,对他说:我们外国人想方设法来中国服务,你们中国人却费尽心思往国外跑。别忘了,中国才是你的家乡。
1931年间,西班牙道明会赵炳文主教在中国闽东一带传教,发现福宁地区的教友非常热心,十分高兴。
中国自古就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处事信条,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警示和启迪,这是一种公认的社会美德和感恩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