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祭品既有个别敬献的虔诚,又有共同一致的敬礼,构成整个会众对天主的祝福与感恩。四、象征与意义问7:这些祭品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梅瑟接受了他们的请求,但附带条件:若他们武装过河与以色列民共同征战,基肋阿得地就归他们;若他们不履行承诺,则不得留在河东,而必须在客纳罕与众人一同分地(见第20-30节)。
这种安排强调了全体以色列对圣职族群的共同扶持责任。问3:肋未城四周的牧场要多大?答:自城墙起向四方各量二千肘(约900公尺),划为牧场。这些牧场供肋未人放牧牲畜,也象征他们虽无产业,却受天主特别眷顾。
答:不,这命令是整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表达,也是每一位信徒的个人承诺。信仰既是个人的,也是在团体中实现的(教会生活的体现)。三、信仰的传承与生活化问5:天主怎样要求信仰在家庭中延续?
问5:三大节期有哪些共同要求?
当一家人围坐一起,共同祈祷时,这不仅强化了家庭的信仰纽带,更成为抵御世俗化浪潮的坚固堡垒。从更广的层面看,信友在十月一同诵念玫瑰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属灵力量,为这个分裂与冲突的世界恳求天主的仁慈与和平。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活生态学,旨在修复我们与物质、与他人、与自然以及与自我的扭曲关系。
答:这是一个礼仪性的表达,象征整个以色列民族共同参与盟约更新的神圣时刻。这包括各阶层、性别、年龄,甚至寄居的外邦人,表示这是一个普遍性的召唤(vocatiouniversalis)。
此外,这种受孕方法还违背了夫妇承担父职和母职的共同使命:剥夺了夫妇共融和完整的成果;在遗传上的父母、怀孕的母亲和养育责任之间造成了分裂。
这类地区的农村教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受城镇扩大影响,有的农村教会如今成了市区教会,教徒成份变化大,不少农民身份教徒改变了职业,成为从事其它职业的城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