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堂时,每逢瞻礼或庆典活动,堂区就为赶瞻礼的外地教友准备饭菜、热水、热炕头。也有人提出是否收些费用?老神父范路易、边振方总说:教友回家哪有收费的道理?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据了解,景德镇现在有育婴院(俗称女堂)的圣母堂及南堂(安多尼堂)两座教堂,每主日有约300位教友参与弥撒,有本地教友,也有相当一部分来景德镇从事瓷器生意或工作的外地教友。
三、再次考验与再次福传张桂兰除了四处福传,也到外地讲课,丈夫鲁海心全力支持。就在她的福传事业轰轰烈烈的时候,更大的考验又来了。
之后,上海本地和一些外地的很多神长教友经常代表进德公益前去看望关心杨老师。最近五六年,无论是来上海参加教会的活动,还是社会会议,抑或出差,每次我都会通过杨老师的学生或朋友去看望杨老师。
则济利亚修女的家境比较富裕,父亲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哥哥在外地做生意。她一直有个美好的愿望,长大后找一个很热心的丈夫,生一个聪明的宝宝,男孩就让他做神父,女孩就送她做修女。
那时,刚出监的和外地过往的神父,住在他们家并在他们家做弥撒。他们家成了神父、教友的接待站。那时,有个附魔的女教友,曾经在她家住了四个月,神父、教友恒心祈祷为她驱魔。
在那里度过的最后一个晚上,因为有外地来的教友来过瞻礼,神父建议大家都在这里用餐,那天约有20位兄弟姊妹留下吃晚饭。
不久,从外地转来一个同学,睡在儿子的上铺。无巧不成书,两人同姓,父亲的名字也完全相同,于是二人很快成了好朋友。这位同学是基督新教徒,各方面都很优秀,在他的影响下,儿子戒掉了网瘾,学习成绩明显提升。
4年前,陈润华注意到家属院内一个姓刘的姊妹形只影单、生活艰辛,原来她的丈夫早逝,儿子在外地,自己没有工作,陈润华便主动关心她,把自己种的白菜送上门,生病了提上礼品去探望,过年过节送上水果,给她讲自己儿子的故事
教会开设慈善机构,收养、培养这些婴儿,从1905年-1950年间共收养1800余名孤儿,对其中资质聪颖的送往外地求学深造,对资质一般的,一部分留在教堂,有的做了修女,有的送往巴盟和当地青年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