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教区的《堂区通信》小报上有一篇题为《有感于基督新教教友传播福音的见缝插针精神》的文章,作者祁永进见到基督新教的四位教友在他所住病房里做福传,一连几天匆忙地进出病房,耐心地给病人做福传工作。
另外令我感恩的是,我能陪伴并引导大学的外教同学进教堂并参加为期五天的治愈大会,让她得到救恩活水的灌溉,希望她能早日接受基督真光,皈依教会。
教宗说:「我要说,重要的是认识在教会内并不意味着是一个协会的一份子,而是在天主的渔网内,天主将好的鱼和败坏的鱼从死亡的水里网进生命的土地。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葡萄牙籍耶稣会神父穆敬远(P.JeanMourao)来华传教,1711年从澳门应召进北京,颇受朝廷器重,国内大臣争相与之交友。穆敬远曾任康熙皇帝翻译多年。
通过学习圣经,教友们的思想开放起来,逐渐进入了福传的角色。在教堂接待来来往往的男女老少及不同阶层的参观者,又迎来一批批的慕道者,使他们认识基督,融入到基督的怀抱。
主日天,大爷进堂来,由于人太多,圣堂内座无虚席,大爷拄着拐杖向前走,看到有一个空位,于是就在那里坐下来,不一会儿,一个年轻人走过来,不假思索、毫无顾忌地对大爷说:这是我的座位,我刚才办告解去了。
现在平时进教堂的小孩子越来越少,做父母、长辈已经忽略了对孩子的信仰传递,甚至还用各种借口阻止孩子接近耶稣接受信仰,让太多的补习班和特长培育剥夺了小孩亲近耶稣的机会。
八十年代,教堂恢复了,姥姥姥爷正好住在教堂附近,尽管他们年逾古稀,行动不便,却能常常进堂参与弥撒。姥姥于1991年去世。去世前几年,她是住在小姨家的,王有神父几乎天天给姥姥送圣体。
逐渐地,埃迪特感受到天主的召叫,于是进入了加尔默罗修女会,发终身愿时她相似天主羔羊的新娘!象征着她已死于自我,全部献于天主,只为天主,只在天主内生活。
虽然他们的举止有时让人感到迂腐,但是进堂恭敬天主和对天主对教会的卫护成为他们一生不容更改的习惯。行笔至此,我不由想起一个教友的分享。她自费去外地学习,回来后,大谈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