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说天主是按照自己的肖像创造了人,所以人才有理性、法性和德性,人才会追求真理、公义和圣洁。人被造而肖似天主,被造而为先知、君王和司祭。人是谁?人是根据天主的形象而造的活物。
同时也告诉福传对象,信仰不只是理性的同意。你信只有一个天主吗?你信得对,连魔鬼也信,且怕得打颤。(雅2:19)信仰也不单单追求今生的福气或物质方面的需要。而是信从基督,获得永生。他们说:你们信耶稣吧!
人要情理兼顾,我的感情大过我的理性。我的心载不下我的情。我每次离开大陆都舍不得,人的名字我可能记不得,以后可能见不到,但是就是舍不得。
他如是说:当今世界上,许多人认为科学的世界观和理性的世界观是不可能共存的,就像磁铁的两极同性相斥一样。但经调查,其实并非如此,在一次“民意测验表明,90%的美国人承认他们在某种程度相信上帝。”
这个过程,既是对超越神圣的接受过程,也是我们人理性和经验的接受和消化过程。信仰就是生命,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所有的“吃膨大剂”,或者急速培训,都会给信仰生命留下后遗症。
在一个忽视逻辑和缺少理性思考的环境中,人们普遍会随大流,或者认为“长上就是真理”。其实,每个人都是人,而不是天主(神)。我们需要有探索真理的精神;我们也需要直接面对事实的诚实勇毅。
我们无需人人都成为修士修女,但我们可以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开始实践:一次理性的消费,一次真诚的赞美,一次耐心的沟通,一段与自然独处的静谧时光。
我想提醒各位的是,自中国开始接受现代化以来,所谓现代性,说穿还是在基督文化的范畴内,只是她的衍生物而已,不管大家从理性或自尊方面是否接受,我们通用的审美和批评标准,其实是从基督文化中来的,而且早就成了主流
理性主义者也曾试图以理智克服对死的恐惧,用生的意义替换死的无知。斯宾诺莎更指出:自由人,亦即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不受畏死的恐惧情绪所支配,而直接地要求善。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将不断提升,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也会更加客观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