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述古记碑的碑文显示:康熙十八年(1679年),一位身居高官的叫作赵承基的开封犹太人后裔,重新出资修建犹太会堂——一赐乐业(希伯来语,以色列的古音译)清真寺的经历。
他说道:“我们的社会服务机构兴办了安息所、公益性百合楼招待所等,并引资兴建希望小学、修建人畜饮水工程、慰问孤寡、积极赈灾等工作和活动。”
在修院陶成的日子里,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那是我们一起高兴的时刻;劳动、修建家园,那是我们共同付出的时刻;争辩、争吵,那是我们加深认识的时刻;念玫瑰经、日课,那是我们共同勉励修德行善的时刻;准备期末考试
修建教堂以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虽然我们不富有,但是我们从来不匮乏。”都是天主的恩赐。这恰巧也应合了教堂内部“五饼二鱼”的主题设计。一切都是如此完美。这座圣堂的建筑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改革开放后,历任本堂神父都为修建完善圣地操劳费心。1992年,时任本堂的李建华神父在太原教区李建唐主教的全力支持与指导下,开始了宏伟的圣母七苦大殿与祭坛的建造,圣殿与祭坛的建筑是中国的风格。
地下有历代教宗得陵墓,(当天未开)殿内有众多的圣人,圣女的雕像,随处可见,好像中间围起的部分是最早修建的原始部分,这雄伟的大殿,坚不可摧,于世长存,是天主之家也是十几亿信友最向往的地方。
1950年代中后期,作为铁道兵家属,(1940年代和1950年代的军嫂)母亲曾带着童年的姐姐和1岁大的大哥随父亲辗转在福建等地为祖国修建铁路。
虽然我很热爱我在教区已经熟悉了的福传牧灵工作,但是我还是在理性上服从了主教们的安排,放下正在修建的毛团圣堂工程,赶在开学前到陕神来报到。
I.有史以来中国由政府主导的最大规模的移民从1949年中国建国以来,政府主导的移民主要集中在水利水电工程(修建水库、发电、南水北调)、支持边疆,从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不适合人居住的地区向外移民。
在1636至1644年之间,旅居上海松江的毕方济神父曾多次到常熟看望教友,开辟会口,修建教堂,从此,常熟教会逐渐成为了苏州天主教乃至江南天主教的一个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