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神学博士论文选题和教会福传有关,其中提到了平信徒在教会中的地位问题,而那时梵二会议还未召开,他那清晰的思想表述对参与梵二会议的神长及神学顾问们有一定的影响,据说其中某段文件段落直接源自其论文。
(#6)世界主教会议后教宗所颁发的《我要给你们牧者》宗座劝谕(Pastoresdabovobis),也反映了梵二的这个观点。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是个星期二,下午学校没有课,而修院也没有什么特殊安排,同时又想到选举新教宗的枢密会议已经召开了将近两天,而对教宗的选举当时也已经举行了三轮,且仍无结果。
梵二会议召开很多年后,我们大陆教会才有跟进。在金主教的支持下,上海教区开始最早的中文弥撒,为推动礼仪改革,印了很多中文弥撒经书。
为了分辨这事,历史上宗徒们第一次聚集起来,举行“耶路撒冷公会议“。商讨如何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他们本该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妥协方案:一些法律该遵守,另外的可以放弃。
[page]2、教会自身的因素就在这一系列混乱多变的社会因素的困扰下,美国天主教会也同世界各地的天主教会一起感触到了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1962-1965)的革新力度。
刚才罗神父提到了特利腾大公会议的礼仪特色,还有各种使用本地语言的问题。基本上觉得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你也可以用拉丁文做梵二弥撒,也可以用中文做特利腾弥撒,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它本地化,也可以做不同尝试的。
虽然身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但在电话联络和后来的会议接触中,章先生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作风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令人难忘。这显然与章老的高风亮节分不开。
并出现在基督徒的赞美诗中,复活也成为在最初几个世纪辩道中最热门的题目(宗徒们宣讲的主题就是耶稣的复活,保禄宗徒也想把复活的信仰带给希腊人,但他们却嘲笑他),复活最终以信条的方式出现在四世纪初教会所召开的尼西亚大公会议的文献中
我在阅读“信德”时,遇到有重要的信息和内容,比如“中国教会对梵二大公会议的接纳”、“教会礼仪与本地化论坛”、教宗在重大节日里的讲话、“网络的‘阴暗面’”等,都会把它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