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这些在我圣召路上帮助过我、鼓励过我、为我树立德表的人,我想都是圣母为我安排的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得到很好的培育,并且成为我生命中的坐标,时刻在感染着我……从十来岁的儿童到今天的我,念珠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口袋
很多教会精英已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我们又怎能不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让我们常常用圣奥斯定的名言来激励自己吧:“那些妇女和儿童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通过邻里守望、互帮互助,共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有利于处理应急事件,化解生活危机,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施以援手,从而在心灵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虽然有人试图砍倒信仰之树,但它的根基却完好无损:那儿是一个隐藏的教会,且是一个充满活力,坚定不移,并拥有福音的力量的教会。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必被砍倒投入火中。」(玛三7-10)面对皇帝黑落德,若翰也同样仗义执言,甚至因此而赔上自己的生命。(玛十四3-12)换我们在若翰的位子,是否会妥协,软化我们的「要悔改」的话语?
现代的文化似乎已失去了对善与恶的意识,而我们真的有必要重新肯定有慈善存在并获胜这事,因为天主是慈善的并好施仁惠的(咏119:68)。慈善是激发人去给予、维护和推展生命、兄弟友谊和共融的任何一切。
“九·一八”事变后,1933年春夏之交,日寇指使李守义为总司令的伪蒙军从林西县窜犯察哈尔省北部地区,占领了塞外重镇多伦。
教宗说:「不同角色的人都蒙召慷慨作出贡献,直到福音传遍各个角落,甚至传到极度仇视教会、远离教会的环境;传到偏远之地,传给各式各样的人,尤其传给最脆弱、最没有希望的人,特别是老人和病人。」
但是,他的精神遗产今天仍能启发这个蒙召活出甘甜和令人欣慰的福传的教会。它是每个人信仰旅程的友伴。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汲取福音活水的‘村庄的水井’。
斐洛尼枢机晋见教宗后,向梵蒂冈电台表示:「我一回到梵蒂冈就蒙教宗召见是件美丽至极的事,因为这展现出教宗的关怀之情。我在伊拉克的这一周探访了基督徒、亚兹迪信徒,教宗希望直接从我这里得知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