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庭式:会友彼此称呼妹妹,称院长为大妹妹,会长为家长,会院为家。所有小妹妹应一律平等,不因职务或教育的不同而分等级。3、祈祷化:小妹妹应努力度祈祷的生活,视“神工高于一切”。
巧的是他幼年时的家与我父亲住处在同一条路上,对我父亲所住的里弄了如指掌,而更令人可亲的是他幼时又是虹口耶稣圣心堂的教友———他离开上海已有五十年了,因此交谈时十分融洽。
同龄人中有的已经离世,有的受着病痛的困扰,王叔近八十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他真的很感恩,把教堂当成了家。每天早上八点准时骑着电动车来到教堂找活干,从来也不在教堂吃饭。
我偶尔在半梦半醒之间,突然就听到妈妈喊救命的声音,猛然惊醒,却又怅然若失:我已经没有妈妈了,她也不会再疼痛了,她的天主、她的圣母妈妈已经把她接回天家!
当然,在我们的时代,由于自由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影响,有些理论只是鼓励我们给家人吃饱穿暖,将他们像动物一样饲养,却忽视了家人们的灵魂,拒绝照顾他们的精神。
首先,耶稣去到他的家,玛窦在那里为祂预备了“大餐”,有“一大群税吏”——也就是像他一样的人——参加(路5:29)。玛窦回到他的环境,但他回到那里,改变了并与耶稣同在。
感谢天主,后来为我们带来了指挥以及管风琴家蒋老师,19年中开始,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尝试把弥撒的进堂咏换成罗马升阶经集的进堂咏。在传统拉丁圣乐中饱含教会的神学积淀,曲调简洁优美,在歌唱同时也在祈祷。
这就是遇到默西亚,天主子耶稣的喜乐:自然地先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传报福音,分享福乐!沿着历史长河,历代的每一位基督徒都是“找到主耶稣”,“和主耶稣生活在一起”,“生命被更新了”的人。
有一位教友得癌症已经扩散了,而家人和朋友却都对他隐藏不说。大家都以各种理由做出“明智的解释”:“你现在感到痛,应该是多年前的一次劳苦而遗留下来的后遗症。没事,很快就会好的……”。
我们本来是给小孩子做一个很好的身教的父母,结果在他面前吵架大喊大叫,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孩子就很不想住在这个家里,觉得这个家没有安宁,当孩子如果渐渐长大的时候,他们巴不得越快离开这个家,离开家就不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