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匡国用西式方法绘撰的《中国新图志》,1655年初版为拉丁文,1663年再版,1669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西班牙文本。
所谓「枢机」,字源上来自拉丁文cardo一词,意即「枢纽」或「门铰」(英文为hinge)。教会视一个教区的主教座堂——主教驻守的地点——为教区的中心或「枢纽」。
有几首歌他们是用拉丁文、德文演唱的,我们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是,正如酷爱古典音乐的教宗本笃十六世所言:“音乐帮助人们超越语言的界限,用心灵和不可言语的方式向天主表达爱慕之情。”
因为当时教会是用拉丁文做弥撒,爷爷在修院早已学会了拉丁辅祭经文,回村后就带领孩子们学习背诵,从此开始了爷爷辅助神父,服务祭台,管理辅祭班的神圣工作。爷爷也成了大家眼中的“孩子王”。
这次与会的一位重要人物是道明会士迪东神父,迪东神父是顾拜旦的支持者,他提出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英文:"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拉丁文
Tommy源自英文的Thomas,拉丁文的Timotheus;Tommy或Tom均为Thomas的昵称;Thomas中译为多默,亦译多玛斯;多默的外文原意是:双胞胎、敬天。
1、教区神父的再培育我是1985年进入沈阳天主教神学院学习的,那时修院刚刚恢复不久,只有几位老神父将过去的拉丁文教材翻译后向修生们进行讲授,内容不仅不够全面,也不符合梵二的精神。
拉丁文称这个日子为多米尼加,即主的日子。1493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刘斯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正逢主日,就把这个岛称为多米尼加,至今犹在。东正教与现在的基督新教,与天主教同了一源,也沿用这个主日。
也曾有人问他,如果在他死后墓碑上只允许写一个字,那是什么?他回答,Priest神父。PaulDoyle神父是Dillon宿舍楼的牧师,他和海斯堡神父情同兄弟。
西安教区神职陵园内的让·德·米里拜尔(米睿哲)神父墓碑(本文部分资料、图片引自邓志辉、王军哲合编《一个法国老人的中国故事——法籍专家让·德·米里拜尔》,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注释:[1]音译的中文名字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