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培植心的聆听,让我们在服务上主时学习我们之间的彼此接纳和聆听;我们践行分辨,是为了成为一个教会,寻求用福音的光芒来解释历史的记号,寻求用天父的爱来转化为解决办法;我们要怀着谦卑和惊奇
无怪乎我国古人常顶礼膜拜求神灵,因为他们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切记:唯有真神天主才是心灵宁静、快乐永恒之源。
,对国家民族,有相当贡献(注:香港日报载,转引自《海潮音》第27卷第5期。)。另一方面则在理论上通过对抗战主张的阐发与积聚,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较成体系的抗战思想。
于是求得了师父的准许后,1993年,他便踏足社会,寻找工作体验生活,计划一年之后再返回寺院。在这一年当中,他卖过家具,在餐厅当过服务员,在旅游公司打过杂,体验了各种工作。
听闻秀崇姑去世的消息,修女们和孩子们都为老人家祈祷,求主恩赐老人家回归父家,也让我们学习老人家的信德和爱德。
在这个时候金仰科开始默想耶稣的苦难,求主助佑他牺牲享受,跟主前行。慢慢地诱惑退去了,从这以后金仰科开始享受牺牲带来的果实,他爱上了祈祷,喜欢在祈祷中与天主交往,汲取恩宠和力量。
在我的记忆中,老主教是有求必应,求就得,请就去。老人家亲口说过:“只要教友请我,我就去,能帮忙的,我一定帮。”老主教富有属神的智慧。
表现在婚恋方面的,如“结缡之亲,命固前定,不可苟求”。(《续玄怪录·郑虢州騊夫人》)“伉俪之道,亦系宿缘”。(《玉堂闲话·灌园婴女》)等等。唐代名臣崔元综的姻缘也表明了这种观点。
从美国到中国,从英格丽·褒曼转换到这个艾伟德,再聚焦山西之阳城,真是超越时空的转换啊。这种文化反差让我充满了强烈的探索欲。从文化的视觉看,我隐约觉得里面一定埋藏着令人心动的东西。
“凡求的人,必得到;寻的人,必寻到;敲门的人,必给他开。”(路11:10-11)1988年高中毕业以后,出于孝顺外婆,我进入汉口天主教慕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