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德兰修女虽然只是个来自偏僻乡村的瘦小妇女,单在她的一生中却能用她那颗几乎是无限的爱心,去救助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穷人及将要死去的孤独者。
下午14:44,极度虚弱的母亲在神长教友和修士修女的陪伴及祈福中进入了弥留之际,我和嫂子抱着母亲的头,拉着母亲的手,母亲轻轻地吐出最后一口气息,去了她一生向往的天乡。
福音中耶稣基督告诉我们,撒种子的要去撒种,这些种子当然要落在地里,这些种子指的是天主的圣道。
不过,这些已经足够使其它修女对她产生惧怕,最后她们只有在情感上疏远她。玛珊戴斯修女也有一位与她同甘共苦的朋友,直到有一次她经验到玛珊戴斯修女对她爆发的无名之火。
当我们聆听读经后,我们协同所有的、过去和现在的基督徒,高唱阿肋路亚!因为我们在圣周内已进入了耶稣的苦难,现在阿肋路亚在我们心中激荡;因为我们曾面对耶稣的苦难,现在我们则要分享他的喜悦。
当执事把圣像的小门打开向教宗和全场信友展示救主耶稣时,全场唱起“阿肋路亚!”然后,教宗开始举行礼仪。他先向会众洒圣水:请看从天主的圣殿里流出的水,这水带给众人救赎,阿肋路亚!
大王村从教友白点村,到有70多位基督徒,又到出现圣召(亲姐弟俩,一位修士一位修女),再到盖起了教堂,且常住神父和修女,可谓是一个奇迹。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谁?
教宗引述上个主日3月23日的福音,反思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的相遇,指出上主喜欢与被边缘化、受排斥和被轻视的人相遇,就像遭犹太人排挤的撒玛黎雅人。
福音中的怜悯则是在有需要的时刻陪伴人,如慈善的撒玛黎雅人那样,‘一看见’就动了‘怜悯’的心,‘遂上前’提供具体的帮助(参:路十33
依撒意亚先知在当天的第一篇读经中宣告说,以色列子民在巴比伦流亡的苦役期已滿,要他们接纳上主的安慰。教宗从这一点展开他的弥撒讲道,他说:子民需要安慰。上主的临在就是安慰。这种安慰即使在苦役期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