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是,在那些时刻,我们可能乞求情感,自己仓皇依附上偶然遇见的“首位主人”。就是这些经历让我们产生扭曲的信念,认为关系只能以“仆人”的姿态存在,仿佛我们必须赎罪,或认为真爱并不存在。
(依50?
3.3安提约基亚的依纳爵(IgnatiusofAntioch)却认为教会内有三种职务,就是主教、长老(即后来的司铎)和执事。
就个人层面来说,人性方面,我们要像小耶稣一样在智慧、身量,以及天人的关系上渐渐增长(路2:52),从信仰上说,我们的信望爱三德也都要成长,成为一个像印度德肋撒姆姆那样的爱主爱人的巨人。
亚巴郎立下了聆听--服从的榜样,而撒罗满却是一个努力不懈的探索者--探索隐藏在圣言里的智慧。当天主向他说:你不拘求什么,我必给你。那智慧的国王回答说:求你赐给你的仆人一颗慧心(列上3:5,9)。
印度德肋撒姆姆之所以能够震撼世界,就是凭着她怀大爱、做小事的实际善行,那我们又如何能借着摆架子而使别人心悦诚服、受到感染甚至接受信仰呢?
许多不害怕与临终者握手的基督徒懂得这一点;加尔各答的真福德肋撒懂得这一点。教宗说:每当遇到在路边垂死的人,老鼠已经开始啃食其身体的人,她便把他们带回家,让他们干干净净地、平静地、在抚慰与平安中死去。
虚荣使人只注意人的评论或赞赏而忽略了自己在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天主眼中的真正价值,就像耶稣所谴责的那些站在街头祈祷,守斋时头上撒灰,愁眉苦脸,仅仅是为叫别人看见而夸赞,为了暂时的赏报而忽视暗中之父的肯定和赏报
祂以这种方式揭示了自己是心灵与身体的医生,人类的慈善撒玛黎雅人。祂是真正的救主;耶稣拯救,耶稣呵护,耶稣治愈。
教宗引用耶稣圣婴圣女德肋撒的话解释说,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基督信徒的召叫是三位一体的理由:与耶稣相遇的奥迹,天主圣父藉着基督召唤我们与他共融,为此他愿意将自己的神赐予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