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角度而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那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但一个人是否追求美德,则完全是他个人的事,这取决于他个人的生存意向与心灵期望。
我们透过他人的眼睛,深感其痛苦,使我们自己已深深进入了他人的心灵和思想之中。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便深受触动,从而尽力以某种慈悲的方式,迅速地做出反应。我们能够成为慈悲的,因为天主是慈悲的。
尤其是她为教会报刊杂志撰写的福传类作品,更是让人心灵归一。
外婆是个很虔诚的老人,玫瑰经天天念,可是她的脾气却相当坏,难得看到她有笑脸的时候,还经常恶言恶语,让他幼小的心灵很受伤。慢慢地他学着占单位的便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也卷入了家族的仇恨与纷争之中。
由撒玛黎雅妇人的角度来看,无论何时,人总需要敞开心灵,摈弃冷漠,以一种求知的心态来打开对话的大门。无意识中,人常会身处冷漠与无知而不自觉,不自知。
“论及人应当时常祈祷,不要灰心……”(路18:1-8)可怜的母亲在祈祷中,时而抱着女儿哭求主怜,时而跪倒在祭台下向天父哭诉,她用心灵用全部的精力哀祷哭求说:阿爸父呀,我知道您是爱您的孩子们的,阿爸父呀,
要效法耶稣,敢于在天主的十字架上寻找心灵的平安与喜乐,因为耶稣说过:“我的轭是甘饴的,我的担子是轻松的”。(玛11:30)我已经在感恩和期待的泪水之中了。
我当不起你到我心里来……当神父放下圣体领圣体时,我们要妥善准备心灵预备领圣体。在神父送圣体时,我们要恳切渴望耶稣来到我心里。
德肋撒修女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的人,她也有一生中不断出现的“心灵黑夜”。她于1979年写给一名神父的信中说:“主耶稣对你有一份特别的爱,但对于我,沉寂和空虚实在太巨大了。
先知之恩「并不萌生于我们心如止水、掌控一切的时刻,并不诞生于自己的想法、封闭的心灵」。相反地,「福音一旦推翻种种确信,先知之恩便会一涌而出。唯有向天主的惊喜开放的人,才能成为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