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上述,他论述说在一个充斥着无信仰主义、实证主义及怀疑主义的时代,基督徒的Credo会让这个世界更有深度,并空灵地透视世界的本质: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更真实。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3月20日圣枝主日在圣伯多禄广场主持隆重弥撒时向参与礼仪的7万名信友表示,耶稣在祂的时代成了冷漠的受害者;今天,世界上的边缘人士和难民也遭人冷漠以待,人们不愿对他们的命运负责。
上海社科院的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认为宗教不是鸦片,它是一种文化,提出宗教文化论。但是南北鸦片战争,只是相对而言,也不是说南方百分百都强调宗教是文化,没有认为宗教是鸦片的。
基督徒藉此基本抉择,在圣神的光照下,依赖耶稣基督,并在教会的共同信仰中,答复天主启示给信友的爱。以上四个平面是从神学角度来探讨信仰时所应注意的部份。
教会的一切牧民活动应抓住仁慈,让信友体验得到;教会在世界中的宣讲和见证绝不能缺少慈悲。教会是否可信,在于教会如何展示慈悲和怜悯。教会「具有无尽的渴望去展现怜悯之情」。
二零一二年十月十一日开幕日也是《天主教教理》出版二十周年纪念日,它是由我的前任教宗真福若望保禄二世所公布[3],为了向所有的信友彰显信仰的力量和美好。
天主十分重视友人间的情谊,往往死讯通过友情之链接转告对方。有的死讯是友人死后,其魂灵飞到魂牵梦系的友人的梦境里,向其依依惜别时才得知噩耗。后魏时期有位名叫卢元明的官宦,官任中书侍郎。
直到1513年在他教授圣经时突然领悟因信称义的道理,而不是当时所认为的行好事上天堂的因行为称义理论;1517年他在威登保教堂揭示95条纲论,反对出售赎罪卷。
在1836年法国传教士首次抵达韩国之前,他们在没有神职者的情况下,建立并发展教会,不少信友为此献出了生命。
他是六世纪北非洲的克里马库斯隐修士(JohnClimacus),他在论及灵修生活的论文中这样写道:你不要设想能通过直接和淫欲交锋就能战胜这一恶魔。我们受伤的天性总是使这恶魔处于上风。它总能把你驳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