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神父8岁进苦修会,曾经历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一次次死里逃生;为坚持信仰曾遭人追捕,躲进深山老林,过了两年野人一样的生活。这难道不是追随基督,被人拒绝,受此寒冷的真实写照吗?
使徒的临别忠告 俗语说:“鸟之将死,其鸣亦哀;人之将亡,其言亦善。”一个人的临终之言,必是出自肺腑,值得我们格外留意。 基督的忠仆使徒保禄在写给弟茂德的第二封书信里,留下他的临终之言。
《宗徒大事录》或旁经《伯多禄大事录》是“伯多禄之旅”这个为期七个月的灵修旅程的根源。该旅程于12月29日展开,每月进行一次,为的是在罗马发现圣伯多禄的身影。
故事和话头的发生要从这和谐当中跳跃出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说起。有一让人感动的福传小组,大约由二三十人组成。他们常年利用清晨在公园学习《圣经》,唱圣歌,为过往的人们现身说法宣讲耶稣基督救赎的奥迹。
反思亚洲文化,普遍受中国儒家思想和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独一善的文化。古代哲人们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此才有《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调。
当圣母玛利亚往见表姐依撒伯尔时,高唱谢主曲;当若翰的父亲匝加利亚的口和舌开了时,赞美天主唱赞主曲;当天使在歌颂耶稣的降生开始时,高呼天主在天受光荣,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及直西默盎双臂怀抱婴孩耶稣时所唱的基督是万民的真光
“我们借着洗礼已归于死亡与他同葬了,为的是基督怎样借着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要怎样在新生活中度生。”(罗6:4)从第一个生命———亚当走出原始的地堂,死亡便接踵而至。
我们觉得基督信仰中成问题的东西,总是信仰之证明的数量在历史进程中的堆集,而这种证明要求人赞同。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10月24日在圣玛尔大之家的清晨弥撒讲道中强调,僵硬的背後总是有所隐藏,藏着一种双重生活;僵硬的人不是自由的人,他们是法律的奴隶。反之,天主赐予自由、温良和慈善。
因为孔子作为一个哲学家,一个支撑中国人两千多年的伦理生活的导师,他的气度和胸襟是很宽广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孔子生活在今天,我想他是不会反对在自己的家乡建立教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