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在他的第四个通谕《祂先爱了我们》中,以耶稣圣心的爱为核心,呼吁世入拥抱这份神圣与人性交融的爱,这份爱不仅仅是信仰的滋养,更是一把能点燃灵性生活、修复世界裂痕的火炬。
他认为现代艺术应重新拥抱神圣性,以新的形式与语言,使信仰成为艺术的内在动力。
表示赎罪之礼的严肃性与圣洁性。问8:与赎罪祭接触的人和器皿有何规定?答:凡接触祭肉者都“成为圣”,血若溅在衣服上应在圣处洗净;陶器要打破,铜器则擦净再洗(肋6:20-21)。
梅瑟用水洗了亚郎和他的儿子,象征他们的洁净与分别为圣,预示圣职的纯洁性和侍奉的神圣性。4.亚郎穿上了哪些特别的衣服?这些衣物象征什么?
灵修意义:“祝圣于上主”的金牌显示司祭身份的神圣性,提醒他是为天主所分别出来的。六、关于整个工程的完成问8:以色列子民完成了哪些工程?答:帐棚、会幕的全部结构、器具、祭服等一切照上主所吩咐完成。
这是一种“礼仪性清洁”,而非道德罪污。问4:患病者如何取洁?答:病人必须在症状停止后等七天,然后洗净身体与衣服。第八天要献赎罪祭与全燔祭,借着祭司为他行赎罪礼(15:13-15)。
这强调了圣物的神圣性及对天主的尊重。问5:司祭若纵容不洁或不应得的人吃圣物,会怎样?答:他们会使以色列子民陷于罪中,自己也要承担后果(15-16节),因为“我是使他们成圣的上主”。
用水问题:教宗明确表示享有可饮用及安全水是必要、基本及普世性的人权,因为它关乎到人的生存,因此是行使其它人权的条件。剥夺穷人享用水的权利便意味着否定已扎根在他们不可剥夺的尊严中的生命权(30)。
从牧羊人到铁匠,从面包师傅到乐师,从打水的妇人到玩耍的儿童:这一切都诉说着「日常生活中的圣德」,即喜乐地以非凡的态度,履行日常平凡的事务;耶稣就如此诞生,为与我们分享他的神圣生命。
在犹太信仰中,人子这个图像渐渐形成末世性的默西亚的另一种称号。因此这段经文大概反应出,耶稣时代的人对「人子」一般的看法:很可能若翰洗者、厄里亚和耶肋米亚都曾被部分犹太人视为是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