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身的民族身份、文化身份、信仰身份紧密融合,以圣善的生活为根基,光荣天主,造福社会,奉献自己,照亮他人。
年-198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1989年-1990年)香港公开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2004年)澳洲天主教大学荣誉博士(2005年)2、职务圣神修院神哲学院神哲学讲师(1986年至今)明爱乐协会
她在加尔各答担任教师将近20年,后来因为觉察到天主召叫她为穷人中最贫穷者服务,于1946年离开洛雷托女修会,先后创立了仁爱传教女修会、仁爱传教男修会、德肋撒修女合作者国际协会、仁爱传教隐修会。
这些人住在圣玛尔大之家,是拉匝禄协会的一部分。该协会在法国组织社会住房,提供给年轻人和无家可归者。他们向教宗提出的问题来自世界各地,由他们和其他慈善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一起收集而成。
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进入文化和变成文化,完全是两回事。再说,中国文化,在我们今日的社会还能看到吗?风俗习惯、思想方法、饮食服装、住房旅行,人伦道德,哪一样不是向外国学习呢?
的确,即将结束的这一年,由于劳动者和经济危机冲击这社会,加重了世人的挫折感,而这危机的根源主要在于文化及人类本身。一道阴影似乎已覆盖着我们的时代,使我们不能清楚地看到白日的光明。
天主教是超国家、种族、超文化的信仰,但比超越的信仰必须落实在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化里,教友才能具体实践信仰。
,在若望-巴蒂斯塔-斯卡拉布里尼(GiovanniBattistaScalabrini)主教的倡议下,1887年在皮亚琴察成立了一个机构,向美国派遣司铎,为意大利移民提供牧灵支持,同时保护他们的信仰和文化
在文化从业者黎宛冰看来,这种仁波切崇拜是中产阶级标榜自我身份、树立人格偶像,以此区别衮衮大众的时髦选择,但这个世界真正的问题是没人肯做自己的仁波切。
龙港堂区有个叫阿桃的女教友,今年70岁,她虽然无文化,但能以榜样传教,使周围人群逐渐认识基督,在她的引导下共有70多位外教人陆续加入我们的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