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总是发生这样的事情:有些人在死后才获得殊荣,其重要性才被肯定,而在其一生中,却没有受到非常广泛的认可。玛利亚·玛达肋纳就属于这样的人:她是耶稣在世的活动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几年前,一位青年询问我:我是否既可以享用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又能获得天堂呢?注视着他,我回答道:就我所知的,没有;但是,你可以去尝试和体验。
很多时候,我自己一些好的福传方案都是在祈祷中获得的。我认为,堂区慕道班的发展,福传的发展,一定要有神父和教友们的祈祷。一、多元福传请人留下西堂以慕道班福传为主。
如今,辛劳了84个春秋的胡公终于跑到了人生的“终点”(弟后4:7),获得善终,安息于天父怀中,得享天乡永福。2006年3月13日,胡贤德主教在宁波市江北老外滩教堂的教区客厅。
从62岁获得释放到80岁时辞世,在人生最后20年他骑自行车、坐毛驴车、坐三轮车、吉普车,走村串乡,全力以赴地宣讲圣言,服务人群。今天在座的大都是中青年司铎,年富力强,有机会福传。
同时我也联想到从灾难中获得重生、想喝冰冻可乐的孩子,以及用天堂、彼岸来连接生死关系的话语与符号……它们已经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富有意义的社会重建的象征结构。
能够承认自己的受造性,领悟并接受自己存在与生活的基础全在于「圣言」,才是真正地获得「生命」;对人而言,这就是「光」。圣言就是启示性的「光」,在光的照耀下,人能认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事实上,教理讲授员受召要在信仰传递的牧灵服务中优先发挥其专长,并实践于不同阶段:从以“初传”(Kérygme)开始的传递,到在基督内获得新生活意识的教导,尤其是准备基督徒的入门圣事,甚至是将持续培育延伸至让每一位受洗者总是准备好
为此,我每天睡前,必真心痛悔己罪,定志走改恶从善之路,祈求仁慈的父宽恕我的一切罪过,获得心灵永久的平安。
梵二大公会议使先前四个世纪的努力获得成果:引导信友更亲近礼仪。这尤其归功于近代的努力,特别是圣比约十世和他的继承人倡导礼仪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