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喜悦、对痛苦和受苦的答复、面对侮辱显示出宽恕的力量、生命战胜死亡的空虚,所有这一切,都在基督降生成人、在祂分担我们人性的软弱、借着复活的力量改变人类软弱的奥蹟中,得以实现。
三.服务的教会1.基本论述 基督空虚了自己,取了奴仆的形体(斐2:7),作为基督的净配,教会应使自己完全相似基督的服务(参《教会宪章》,42)。
信仰被视为是我们由于缺乏光明,凭着盲目的感觉,在空虚中所迈的一步。或者,信仰如同主观的光明,也许能够激起心志,自我安慰,但是却不能给其他人充作能照亮道路的客观与共同之光。
为此,我们首要的是先打开自己的宗教心,不要被自己的宗教所束缚,而是一个包容一切的宗教心,更好说是一个「空虚」的宗教心,好能学习和吸纳一切的宗教精神。
今天的世界需要父亲,以抵抗专制者,即抵抗那些想占有他人以填补自己空虚的人;它反对那些把权威与专制主义、服务与奴役、对话与压迫、爱德与福利心态、权力与破坏混淆的人。
在今天的社会中,由于缺乏真正的道德教育和美好的宗教信仰,而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人们的生活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
圣保禄宗徒谈到基督能够移入人类的感情:「他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斐2:6-7)。
它们的实现及满足会带给我一种亲密与喜乐的感觉;它们的匮乏会带给孤独与空虚。性是天主给我的礼物,使我终止我的孤独。“让人独自不好,让我们给他创造一个像似他的伴侣”(创2:18)。
刚恒毅主教说得好:“中华民族有伟大的伦理文化,只要注入基督信仰的生命种子,填补心灵的空虚,必会使中国发扬光大。”[38]可见,只有熟悉汉字,懂得书法,才能走近中国人的心灵,理解中国的伦理文化。
因此,梵二公会议不能够被解释为是对教会传统的否决和引导教会对现代性的适应,如果是这样,那将导致教会趋于空虚而遗弃信仰的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