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利亚的灵魂与肉身一同升天,是“初熟的果子”,预示了全体信众在末日将要获得的圆满救恩——不仅是灵魂的得救,更是整个被造物、包括我们物质性的身体“脱离败坏的控制,得享天主子女的光荣自由”(罗8:21)。
1547年,70岁的米开朗基罗继续教堂的设计建造工作。120年后圣殿终告完工,之后又花了20多年进行内外装饰。伯多禄大殿融合了多位大师的心血,堪称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让人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于是,罗明坚应命来到澳门,并克服种种困难,严格服从范礼安的意图,潜心学习中文[同上,353页。]。
亚巴郎立下了聆听--服从的榜样,而撒罗满却是一个努力不懈的探索者--探索隐藏在圣言里的智慧。当天主向他说:你不拘求什么,我必给你。那智慧的国王回答说:求你赐给你的仆人一颗慧心(列上3:5,9)。
他在自己的《遗嘱》中,亲笔清楚地写到:本人往生后,殡葬礼依罗光总主教模式举行,即:医生宣告死亡后,二十四小时内入殓(遗体不入冰库)、封棺,不瞻仰遗容,棺材移至双十路法蒂玛圣母天主堂楼下,不放遗像,不放祭桌
耶稣在世没有给母亲留下什么宝贵遗产,连一件外衣也被罗马兵拈阄儿拿去了,唯一给圣母留下的就是我们这些世人,所以我们应该恭敬圣母,听圣母的话。四、“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弃舍了我?”
依22:19-23;罗11:33-36;玛16:13-20主耶稣基督在祂的人生十字路口所问门徒们的两个问题,不仅能帮助我们醒悟“耶稣是谁”,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是谁”,以及认出我们“周围的人是谁”
在《约伯传》中,我们看到约伯从生命的苦难当中,经历了苦难之歌;在《圣咏》中,我们看到并听到了到处充满赞美、充满了从天主来的力量,发出的赞美之歌;在《箴言》中,处处表达了撒罗满智慧的智慧之歌;在《训道篇》
(罗5:5)教宗方济各在在禧年诏书中,开门见山祈祝:“愿禧年为每个人都是重燃希望的机会”。
(罗6:8)每个人都有生,也有死。往往年轻的时候,很少会有时间与岁月的紧迫感,总觉得将来是遥远的事,似乎还有大把大把的光阴可以任意挥霍,所以,不太注意自己的人生终结之日。